|法律博士毕业做杂志编辑: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选择变多,而不变少( 二 )


邦先生是哈佛的语言史博士 , 古典语文之外 , 还研究文艺复兴与十八世纪文学 。 关于邦先生有个出名的故事:两百多年前 , 英国有个学者斯玛特(Christopher Smart, 1722~1771) , 才高八斗 , 译过大卫王《诗篇》和罗马大诗人贺拉斯 。 后来不幸患了宗教癫狂 , 老在大街上跪着祈祷 。 结果被送进疯人院 , 同一只猫儿作伴 。 关了七年出院 , 却又因欠债收监 , 死在牢里 。 留下一沓凌乱的手稿片断 , 至一九三九年 , 方才整理发表 , 题为《欢愉在羔羊》(Jubilate Agno) , 学界轰动一时 。 可是好些段落十分费解 , 仿佛密码 , 无人能释读 。 邦先生二战期间投笔从戎 , 曾破译日军密码 。 复员后到侯敦工作 , 见了《羔羊》的手稿 , 便有心破译 。 一天 , 他半夜醒来 , 忽然灵感降临:会不会是原稿曾经折叠 , 破损了导致片断的顺序错乱?他在脑海里“逆向工程”复原……果然 , 将片断重新“叠”过 , 原先密码似的文句就一一对上 , 意思就通了!而且 , 字字合着节拍 , 那么热烈 , 竟是一首祈祷般的献在上帝面前的长诗(B片断 , 695行以下):
因我要细细思量我的猫咪杰弗利
因他是永生上帝的仆人在尽职在天天侍奉
因他一见上帝的荣耀照亮东方就礼拜用他的方式
因他那个样子以优雅的极快把身子围绕七次
……
因他懂得上帝乃他的救主
因没有什么比他静静卧着更加甜美
因没有什么比行动中他的生命更加活泼
因他是主的穷人是呀从来仁爱就这么唤他——
可怜的杰弗利可怜的杰弗利!耗子咬了你的脖子……
我想 , 黛文在司先生课上听的“浪漫传奇” , 肯定有老馆长寻访古书、破译残卷的故事 。 大学的理想 , 或推进学术探求真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 便是寄寓于如此美丽的一个个故事而传承的 。 缺了这些故事 , 钱再多 , 也堆不出哪怕是稍微像样的大学 。 相反 , 大学一旦被金钱腐蚀、为权势支配 , 就成了发财商人和大员秘书的停车场 。
读者有心或许会问:那些都是美国的故事 , 中国呢?偌大的国家 , 可有一间理想的大学 , 书上描绘的西南联大不算?
有的 。 星期天早晨 , 威尔由丽安搭档 , 拿字谜把影星汤姆·汉克斯绕得团团转的当儿 , 我的思绪从印大和哈佛夜校 , 飞向我的母校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大本部) 。
【|法律博士毕业做杂志编辑: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选择变多,而不变少】如果放在时下流行的大学排行榜上打分 , 三十年前的昆明师院 , 绝对只有垫底的份 , 离媒体宣传的“一流大学”指标差十万八千里 。 然而 , 她有三样排行榜容纳不了的宝贵价值:自由、宽容、关爱学生 。
因为自由 , 我们班二十一个老知青 , “政治面貌”清一色的群众 , 一入学就“造反” 。 闹到省政府 , 闹到教育部 , 直至发文推翻高考录取截留中学英语教师的“土政策” , 把我们从两年制“专修班”恢复为四年本科 。 因为宽容 , 我们可以要求(没错 , 是要求 , 不是请求)学校掉换政治教员 , 聘任一位没有大学学历但精通国际共运和党史的“社会青年”刘老师 , 给我们讲授党史 。 英语口语 , 则聘请了缅共老战士、归国华侨郑老师 , 也是无大学学历的“草莽俊杰” 。 因为班主任木文典老师与系主任刘钦先生的关心爱护 , 我得以豁免专业课 , “吃小灶”参加刘先生和外教给青年教师开的英美文学精读 。
回想起来 , 那时的昆明师院确是理想的学习环境 。 教师是“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 , 没有评估没有“工程” , 自然也无人抄袭、无人交版面费炮制“核心期刊”论文、无人骗取基金塞腰包里当学生的老板 。 全都一心扑在教学上 , 认真备课上课 , 随时可以请教 。 刘先生本人是香港大学的高材生 , 尤善作品分析 , 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 皆广征博引举例阐释 , 是新批评派的路子 。 校园不大 , 守着几处西南联大的遗迹 , 烈士墓、纪念碑 , 让我们一边景仰先贤 , 一边散步读书 。 学生不多 , 互相认识 , 经常合作 , 例如与中文系同学一起办报 。 图书馆藏书不丰 , 但有联大留下的部分旧藏 。 除了伙食欠佳 , 猪肉鸡蛋仍定量供应 , 不及现在;其他哪一方面 , 如今排行榜上的“一流大学”即便租到个诺贝尔奖 , 能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