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博士毕业做杂志编辑: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选择变多,而不变少( 三 )


有一年 , 弗吉尼亚大学的西南联大史专家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来访 。 做完讲座 , 为了体验学生生活 , 跟我们班一同下乡 。 躺在铺上聊天时 , 易先生说 , 你们现在蛮像联大呀!他看得很准 。 那师生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勇于抗争、不畏险阻的精神 , 继承的正是二十世纪中国大学最优秀的传统 。 而在外语系 , 这自由的空气和宽容的氛围 , 是跟刘先生的领导与关爱分不开的 。
我最后一次见到刘先生 , 是在一九八三年 。 他出差来北京 , 我陪他去会李赋宁先生 。 商洽什么公事忘了 , 只记得他们谈得投缘的笑容 , 以及走在未名湖畔 , 他那高高的颧骨上冬日的一抹余辉 。 刘先生去世得早 , 没见着九十年代大学的蜕变 。 不然 , 当歪风压倒理想之日 , “主的穷人”“可怜的杰弗利”被一只只硕鼠咬住脖子 , 真不知他会多么痛心 。
二〇〇八年二月于铁盆斋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
-END-
责任编辑 | 李妍靓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 如遇侵权 , 我们会及时删除 。 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