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文艺评论丨和平饭店:标志近代上海建筑全面走向装饰艺术风格( 二 )


在色彩上,Art Deco建筑倾向于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及金属色等,形成华美绚丽的视觉效果。浓郁又不失丰富感性的色彩元素,是寄托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多彩的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使建筑不再是一如既往的灰色,充满创意和联想。Art Deco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和喜爱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五彩斑斓的色彩塑造。
除物质层面的影响外,Art Deco还传播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美学思维及价值观。在结合新的建筑类型方面,Art Deco更多地与新型高层公寓、办公楼结合。而现代的生活设施、明亮宽敞的空间、摩天楼的高度无疑造就了一个梦幻世界。对彼时的普通市民来说,原有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Art Deco同“摩登”“异域”“高尚生活”等联系起来,成为人们向往的场景。因而,就上海不同的地段街区而言就拥有了不同的意义。
风格#文艺评论丨和平饭店:标志近代上海建筑全面走向装饰艺术风格
文章插图

海关大楼(摄影:寿幼森)
Art Deco在上海最早出现,要数1920年霞飞路一带的商业橱窗布置和店面装饰。这一时间几乎与巴黎早期的装饰艺术风格店面设计同步。之后不久,在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的室内设计中,明显表达出Art Deco的风格。1924年赉安洋行设计的法国总会外观虽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但其室内装饰,如舞厅内的彩色玻璃天花,侧面入口的楼梯,人像雕塑等都显现出强烈的Art Deco风格。
Art Deco在建筑外观上的表现,是从1927年建成的海关大楼开始的,它顶部层层收进的立方体钟塔所表现出的体积感和高耸感明显表露出Art Deco格调。1928年建成的德义大楼,其立面造型已完全是Art Deco风格。1929年9月落成的沙逊大厦,标志着上海建筑开始全面走向Art Deco时期。20世纪30年代,上海进入Art Deco建筑鼎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1929年到1938年10年间,上海建成的10层以上(包括10层)高层建筑有31座,除两座外其余均为Art Deco风格或带有其特征。
装饰艺术风格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既继承传统的装饰风格,又接受了新的时代产生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既反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又不喜欢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过渡,以既传统又摩登的一种状态而存在。
Art Deco从城市空间蔓延至日常生活,对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影响至深。在上海,作为都市文化重要发育时期的建筑风格,Art Deco风格必然长期控制及影响到后来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城市形象不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体现着文化与形象的关联性。城市形象的力量是伟大的,在这种场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感知到Art Deco的定势,势必会注入某些主观印象,决定着他们的喜好。毫无疑问,Art Deco风格在各个方面满足了上海滩的要求,得以再次“发扬光大”。
上海的Art Deco建筑根植于本土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真实场所遗存,自然成为延续城市记忆、保持城市个性的有效依托,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这些建筑的保护并非是单向度为了自身存在空间,它与现代城市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息息相关。这些老建筑不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负担,而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Art Deco建筑和石库门住宅一样,构成了上海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格#文艺评论丨和平饭店:标志近代上海建筑全面走向装饰艺术风格
文章插图

德义大厦(摄影:寿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