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瓷都“洋景漂”:小写“china”,诉说大写“CHINA”故事( 三 )


“此前我们探访托普卡比皇宫发现 , 那里珍藏着67件元青花瓷 , 见证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历史上的文化交融 。 ”于集华说 , 中国元代期间 , 土耳其皇家慕名派人来景德镇制作瓷器用具 , 要求当地瓷工参照土耳其文化的图案进行创作 。
当时景德镇坐拥全国最好的工匠、最好的原料 , 对瓷器成品要求极高 , 稍有瑕疵 , 当场砸碎 , 就地掩埋 。 “一窑烧制百来件 , 适宜的仅数件 。 这些精中选精的瓷器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运达土耳其后 , 受到了隆重的欢迎 , 至今仍被尊为国宝级文物 。 ”爱可说 。
海陆四通八达 , 文化碰撞融合 。
“元青花的出现与流传 , 就是蒙元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大融合而产生的一枚文化硕果 。 ”于集华说 , 青花瓷形成的四大关键——钴蓝原料、能工巧匠、国际市场、交通物流 , 都在元代得以较好地解决:蒙古族“尚白”与“崇蓝”的文化 , 催生了以白色为底色、以蓝色为主色的青花瓷器;就瓷器生产来说 , 苏麻离青(烧制瓷器的主要着色原料)能够从波斯地区进入中国景德镇 , 烧造的青花瓷器又方便运回波斯地区 。
爱可认为 , 得益于丝绸之路 , 波斯地区的矿物质钴料苏麻离青和中国的瓷器相结合 , 这才有了惊艳世界的青花瓷 。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告诉今天的我们 , 景德镇曾携带清雅美好的中国文化 , 还有一件瓷器成型要砸碎多少次的决绝与负重 , 与世界相遇 。 ”胡平说 。
当地许多工匠对采访人员说 , 景德镇陶瓷艺人一直抱有开放的心态 , 愿意将数千年里自己摸索的经验、手工传承的技艺 ,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海内外感兴趣的人们 , 自然而然收获很多友谊 。
苏麻离青开启的故事 , 今天仍在延续 。
陶瓷|瓷都“洋景漂”:小写“china”,诉说大写“CHINA”故事
文章图片

土耳其艺术家爱可在景德镇创作 。
爱可在土耳其读大学时主修陶瓷艺术专业 , 当时班上11位同学 , 唯有爱可独自一路向东来到中国 。 “如果去欧洲发展 , 还是以西方陶瓷为主 , 这块我已经了解很多 。 ”在他看来 , 恰恰对于陶瓷源头的东方 , 印象里是一片空白 , 他决定来中国把这片“空白”补上 。
他来到景德镇攻读陶瓷专业研究生 , 毕业后在这里开办了工作室 , 在景德镇一待就是13年 。 “回头看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 我很庆幸有这个勇气迈出这一步 。 ”
“景德镇是一个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城市 , 无论你是艺术家、设计师、商人还是游客 , 如果你想做一个瓷器 , 只要有想法 , 这座城市就能帮你做出来 。 ”爱可说 , 在景德镇的工作与生活让他对实现“一辈子做陶瓷”的梦想很有信心 。
在爱可等各界人士努力下 , 景德镇与土耳其瓷器重镇伊兹尼克成为友好交流城市 。 爱可希望成为中土两国文化和贸易使者 , 推动恢复因疫情影响的两地瓷文化交流活动 。
文化本身会说话 , 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 目前 , 景德镇已与全球72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
“不管做什么 , 先要做朋友 , 这是从古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亘古不变的规律 。 ”爱可坚信 , “一带一路”新机遇将给中国和土耳其的陶瓷爱好者带来更多惊喜 。
陶瓷|瓷都“洋景漂”:小写“china”,诉说大写“CHINA”故事
文章图片

日本艺术家高柳绫绪用自己创作的天目盏表演茶道 。
再现“器成天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