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瓷都“洋景漂”:小写“china”,诉说大写“CHINA”故事( 四 )


续写“匠从八方来”
在日语中 , “唐物”一词指来自中国的舶来品 , 意味着非常珍贵的物品 。 在来自日本群马县的陶瓷艺术家高柳绫绪看来 , 天目盏又是“唐物”中珍贵的部分 , “这是一片叶子与泥土在经过了时间与火的洗礼后成就的一段千年传奇 。 ”
木叶天目盏 , 单从字面理解 , “木叶”说的是纹饰即“木叶纹” , “盏”就是“茶碗” 。 日本镰仓时期 , 被奉为日本“陶祖”的加藤四郎来中国学习黑瓷制作技艺 , 回国后创制了日本的著名茶具——濑户天目 。
由于烧制过程极度繁琐、难以掌控 , 每一窑对火候的把控都无规律可循 , 木叶天目盏的成品率极低 , 存世量极少 , 目前全世界现存的宋代木叶天目盏只有十余件 。
在日本 , 天目盏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 高柳绫绪2000年在日本一家博物馆看到天目盏时 , 就被这种风格深深吸引:“从盏中仿佛可以看到光影交错 , 有着极致的色泽和美感 。 ”
在高柳绫绪看来 , 千年瓷都景德镇无疑是最适合学习天目盏制作的地方 。 她的丈夫温敏雄是广东人 , 两人都醉心陶瓷创作 , 婚后温敏雄随妻子在群马县制瓷数年 。 2013年他们到达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 , 开设工作室取名“无边窑” 。
当地流传着一句话 , 叫“一窑生 , 一窑死” 。 古代的制瓷匠人 , 往往为烧制天目盏需要准备数月 。 运气好了 , 一窑能有几只成功的瓷器;运气不好连续几窑也可能烧不出一个成功的瓷器 , 极有可能让工匠们一贫如洗 。
温敏雄介绍 , 材料变化、季节不同、火候大小等因素都可能会对烧制过程产生影响 , 这其中有很多人力所不可控的因素 , “窑变可能使瓷器变得更好 , 也有可能变得更糟” 。
“刚开始制作天目盏的时候 , 第一批瓶子花费两个月制作 , 出窑的时候发现都不行 , 我还为此抹过眼泪 。 ”高柳绫绪说 , 如今她已变得更加淡然 , 甚至认为人为与窑变的融合 , 恰恰是天目盏最有魅力的地方 。 “这种有为与无为的结合 , 展现出一种东方哲学的美感 。 ”
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 , 掩映在一片静谧的青山绿水中 。 “村村窑火 , 户户陶埏” , 孕育出亦陶亦农的生活方式 。
如今 , 夫妇两人已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 , 他们一起采摘野生杨梅、泡杨梅酒 , 村民跟他们分享菜园里刚摘下的时鲜蔬菜 。 高柳绫绪经常受邀参加当地的茶道表演 , 无论是数百人的大场面还是几人的小聚会 , 她皆一丝不苟 , 面敷浅妆、身着和服、脚套白袜、登上茶席 。
陶瓷|瓷都“洋景漂”:小写“china”,诉说大写“CHINA”故事
文章图片

日本艺术家高柳绫绪在景德镇创作 。
在高柳绫绪看来 , 景德镇 , 是一个容得下任何梦想的地方 。 人们创造性地从传统中汲取充足的营养 , 保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 , 不断成长下去 。
出于对景德镇的热爱 , 高柳绫绪将在这里看到的山水、草木、星空、花朵绘制于坯体上 。 对于天目盏的喜欢 , 不是简单地复制 , 而是努力延伸出自己的创意 。 不久前 , 她和爱人用一年时间研发出天目盏保温杯:深色瓷瓶上有窑变形成的纹饰 , 搭配橡木制的保温瓶塞、定制保温手袋 。 “有别于生产线上出来的不锈钢保温杯 , 我们希望尊重自然且具有艺术感 , 推出后备受年轻人青睐” 。
“这里是一个宽容的摇篮 , 人人都在做尝试 , 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自由’ 。 在这个摇篮里 , 经过摇晃、混合 , 能产生无限的发展潜能 。 ”高柳绫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