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东汉简牍中的社会风貌(考古中国)

简牍|东汉简牍中的社会风貌(考古中国)
本文图片

图:长沙郡太守发往临湘县廷的下行文书 , 形制为合檄(部分) 。图:五一简中的保任文书 。图:申请设置“例亭”文书的正面 。图:申请设置“例亭”文书的背面 。图:“本事”签牌的正面 。 签牌上端的圆孔用以穿绳 , 可系于成卷的册书之上 。 其上所书文字用以显示卷宗的主要内容 。图:“本事”签牌的背面 。图片均由杨小亮提供
1996年至2011年 , 在长沙五一广场及其周边地区 , 考古相继出土了六批竹木简牍 。 1996年的走马楼三国吴简和1997年的九如斋东汉简是最早的 , 2003年前后又出土了走马楼西汉简和东牌楼东汉简 。 2010年的五一广场东汉简和2011年的尚德街东汉简更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
长沙五一广场 , 自古以来就是长沙城的中心区域 。 春秋战国时期 , 楚国在南方崛起 , 以今五一广场为中心建造城邑 , 并初具规模 。 秦初 , 在此设长沙郡 , 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 公元前202年 , 西汉在此建立长沙国 , 在今五一广场区域筑造扩建长沙城 。 《汉书·地理志》载 , 长沙国辖临湘、益阳、湘南等十三县 , 临湘为都城所在 , 宫署位置仍在五一广场区域 。 可以说 , 长沙建城2000余年 , 城市位置未发生迁移 , 宫署位置从未改变 。 如今发现成批量的简牍合情合理 。
丰富了简牍的遗存类型
东汉时期的简牍之前一直相对较少 。 除西北屯戍汉简和其他地方散见的少量有东汉初期纪年 , 或根据用语及书体风格推测为东汉以后的简牍外 , 极少有东汉中后期之物 。 因此 , 五一广场地区连续出土的东汉中、晚期的简牍 , 就显得弥足珍贵 。
这些简牍埋藏环境基本相同 , 均来自于古井(窖) , 从而丰富了出土简牍的遗存类型——井窖简 。 它与遗址简、墓葬简三足鼎立 , 并且呈“井喷”之势 , 在数量上后来居上 。 据统计 , 目前国内出土的井窖简约有16万枚左右(含残简) , 占简牍总数的一半以上 。 由于古井与古代衙署相关 , 因而在内容上 , 井窖简也多以行政、司法等官府文书为主 , 与墓葬简中多见的更引人注目的“典籍”竹书截然不同 。 正是这些实用性的、内容各有偏重的官府文书类简牍分批次的出现 , 让我们今天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 在过去20年中 , 这些简牍的整理、研究、出版也引领着秦汉、三国、两晋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
2010年考古发掘的五一广场东汉简(以下简称五一简)的整理、研究、出版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 它的时代相对清晰 , 基本为东汉中期和帝(公元88年)至安帝(公元125年)时期 。 它的数量更多达6862枚 , 是迄今为止出土东汉简牍中数量最多的一批 , 占到东汉简牍总数的3/4以上 。 这批简因为时代相接、性质相同、内容关联性强 , 鲜活反映了公元100年前后长沙郡临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 是从走马楼西汉简到三国吴简的“湖南简牍文书群”序列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 也是东汉中期简牍的重要例证 。
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俗
五一简多为长沙郡临湘县廷处理各种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文书 。 有长沙郡太守府直接下达或转发的下行文书 , 也有郡内县与县之间往来的平行文书 , 还有临湘县上报太守府的文书底本 , 因此比其他东汉时期的史料类型更全面 , 记述也更为详实和生动 。 通过全方位的研究 , 我们可以复原东汉中期临湘社会的多个侧面 , 发现很多历史细节 。
比如每逢旱涝灾害之时 , 朝廷便会颁布一些诏书或法令 , 以保护粮食生产和供给 。 五一简中保留了两份诏书的摘抄本 , 一份为永初二年(公元108年) , 一份为永初四年(公元110年) , 内容大同小异 , 前者言“甲戌诏书:罪非殊死 , 且勿案验 , 立秋如故 。 去年雨水过多 , 谷伤民饥 , 当案验沓召 , 轻微耗扰 , 妨夺民时 。 其复假期 , 须收秋 , 毋为烦苛 。 ”大意即告诫、约束主狱官吏 , 除死刑犯外 , 断狱不能妨碍农作时令 , 目的在于保护劳动力以增加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