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经验丰富 不畏艰辛与危险
胡忠口中的“王老哥”是谁?成胜泉馆长告诉采访人员 , “王老哥”叫王明堂 , 东城镇虎头梁村人 , 今年73岁 , 最早参与泥河湾考古 , 是农民考古队伍中最年长的一位 , 也是从事考古工作最长时间的人 , 是这个队伍中师傅级的领路人 。
因为王明堂不在家 , 所以采访人员只能从大家口中了解这位传奇老技工 。
成胜泉告诉采访人员 , 王明堂在1965年第一次参与发掘虎头梁遗址 , 那年他21岁 , 当时是村里的护秋员 。 考古专家来到虎头梁后 , 王明堂就成了他们的向导 。 从1965年首次与考古结缘 , 到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考古农民技工 , 48年来 , 王明堂先后参与了全国10个省市的考古普查和发掘工作 , 发现旧石器时期遗址百余处 。
说起王明堂的本事 , 胡忠赞不绝口 。 他给采访人员讲述了一件他们一起考古的事:2012年秋收后 , 他和王明堂一起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及当地考古人员进行考古普查 。 一开始大家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看 , 一直没有什么发现 。 后来王明堂提出 , 南方降水多 , 下面沟壑里经常发水 , 而人不能在水里生活 , 旧石器遗址很可能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 于是他们开始往高处走 。 很快 , 在罗定市一高地上发现石核、石片 , 之后他们又去郁南县在丘陵上发现了四五十处旧石器遗址 。
经过多年考古经验的积累 , 现在农民考古队的骨干们越来越专业 。 胡忠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在北方普查时主要寻找河湾、水库及水源地等 , 从河流的两岸调查 , 一边走一边观察有无石器、化石 , 有了化石就要更认真地寻找;当时人们以吃肉为主 , 有了化石再找石器就容易多了 , 有了碎化石的地方 , 十有八九会发现石器;南方雨量大 , 遗址一般不在沟涧中 , 主要分布在台地上;河流碰撞石块和人工打制的石器是有区别的 , 河流碰撞的是同一个地方 , 是天然的 , 而人工打制的石器是有目的的 , 打击的位置也不一样 。
胡忠说 , 考古工作有时候也是有危险的 。 1998年在发掘于家沟遗址时 , 下了点小雨后 , 参加考古发掘的六七个人正在发掘面下坐着 , “王大哥”突然发现上面的土在往下掉 , 急忙喊道:“要塌了 , 快跑 。 ”大伙刚跑开 , 一块七八米宽的土方就塌了下来 , 把大伙刚坐的地方给埋住了 。
白世军是这支特殊考古队伍中最全能的农民技工 。 无论是发现遗址、发掘遗址 , 还是看地层、辨石器 , 他样样精通 。 在广东省磨刀山遗址的调查发掘过程中 , 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 加上饮食上的不习惯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 白世军和其他两个队友先后病倒了 , 但他们没有放弃 , 把发掘出来的剖面图及时传给现任阳原文保所长的成胜泉 , 成胜泉看后的答复是:“肯定会有所发现 , 继续发掘 , 你们现在不仅代表你们自己 , 更重要的是不能给咱们阳原考古人丢脸 。 ”经过不懈努力 , 终于在磨刀山遗址取得重大发现 , 也使磨刀山遗址成为2014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考古挖掘 也是精细活儿
随着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 , 考古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 在东坊城堡乡西白马营村 , 村民张欣平高兴地说:“考古让我们开阔了眼界 , 增长不少知识 , 还能和专家交流呢 。 ”不同于考古技工的是 , 他只负责发掘 , 这其实是“体力”和“精细”活儿 。 张欣平为采访人员介绍道 , 去年夏天村里发现了遗址 , 村里20多名村民都参与到了发掘工作中 。 他是其中的佼佼者 , 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 , 用一把一尺来长的手铲 , 每次沿一米见方的面下挖5公分 , 一旦发现了石器或者化石 , 先原地留下不动 , 等测量完倾角、倾向、长轴方向和海拔高度 , 以及进行绘图、照相、量坐标、编号、起标本、点红点、画指北箭头一系列工序后才能继续挖 。 去年挖了三个月 , 现在 , 他盼望着考古队早点能来 。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屋漏痕$由卫夫人《笔阵图》说起,探微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与中锋行笔
- 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首诗再睡觉|我仿佛是局外人,又仿佛与泥土和二为一
- 金岳霖@林徽因珍贵的家庭照,第三幅图,美得如出污泥而不染
- 英贤&原创对联·八副丨一片红漪摇绿水,千根白藕出乌泥
- 孝庄$考古队挖开雍正墓,看了一眼连忙撤退,还用水泥封死,是何原因?
-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泥金书四得续论》高清附释文
- |故宫同款水泥花砖现身!就藏在天坛北门外这栋百年小洋楼内
- 翡翠|紫砂的素人、文人开壶法和泥料二三问
- 中国女足|中国女足希望在哪里?山区女孩从泥地踢进职业联赛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