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身未婚 , 他说 , 在这个意义上 , 他是一个“局外人” 。 不能不说 , 他对人们常规献给孩子的赞词是啧有烦言的 , 他用不带幻想的眼光去看待英国所有未满14岁的孩子 , 这些人 , 被他称为“野蛮的七分之一”(1959年英国总人口数为5190万 , 儿童人口为七百多万) , 说他们“不受制于理性 , 也不受制于责任” , 因而浑无心肝、野蛮十足 。 在这里 ,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婚的某种理由 , 我们也会推想他缺失与孩子共处的经验 。 当他在写诗时需要调用这种经验时 , 他必须把自己变回孩子 , 换上一副必要的眼光——这对诗人来说是“基本功”;而拉金也向来是一个人身兼多职 , 干完所有的事情的 。
书中相当漂亮的一篇书评《野蛮的七分之一》 , 是对一本田野考察作品——一本研究儿童口头语和修辞的专著的读感 。 不过 , 他并非仅仅用这本书来支持自己对儿童的消极看法 , 而是对作者的各种结论做出了推敲 。 他努力减少评判 , 增加好奇:研究这堆乱哄哄的谣曲、笑话、谜语、奚落调侃和绰号到底有什么意义?他又说 , 书本身给他留下了“小孩子们总体上极其乏味”的印象 , 可这实在值得怀疑 。 这里 , 拉金相当于在使用“测不准原理”思考问题:考察者(作为成年人)一旦有了收集孩子的日常语料的意图 , 这意图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察的结果;他同情那些被考察的孩子们 , 尤其是 , 当说到圣诞节已经缩减为“孩子们的节日”时 , 拉金的忧愁 , 不经意间就满溢到了纸上 。 那就是他在《上教堂》一诗中所流露的忧愁:成人事实上都抛弃了信仰 , 认为那是迷信 , 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习俗 , 而孩童的圈子里还奉行着它们 , 就像孩童还会相信 , 在考试时翘起二郎腿会带来好运一样 。 那么 , 当孩童不可避免地成人 , 他们对带有神秘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程度 , 会不会比他们的父辈更低呢?
拉金娓娓的诗风 , 显得他天生就是一块写散文随笔的料 , 《应邀之作》的文章 , 哪怕是那些评论其他诗人如威廉·巴恩斯、艾米莉·狄金森以及约翰·贝杰曼的诗的文章 , 其自身都可以转写为一首拉金自己的诗 。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诗人和散文》一文中 , 叙述了在他的眼里 , 写诗和写散文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散文作家可以向诗歌学到什么呢?借助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特定涵义和力量;集中的思路;省略去不言自明的赘语;警觉高涨的情绪中潜伏的危险 。 诗人又可以向散文学到什么呢?不多 , 对细节的重视;对土语和官腔的采用;结构技巧(这方面最优秀的典范是音乐) 。 ”
而写诗的拉金和写散文的拉金是一体的 , 从散文中呈现出来的 , 是已经从写诗的拉金那里学成出师的拉金 。 他显然对词语的力量极为敏感 , 深谙让其在上下文中“发酵” , 而从不主动释放“高涨的情绪”这一高明的行文之道 。 拉金一生在多个大学图书馆里工作 , 他的《单枪匹马 , 未经训练》一文即对自己走进这一行业的回忆 , 他说 , 当他在22岁那年秋天 , 考虑到附近一个小城市的图书馆去面试时 , 他先做了一番功课 。 这时 , 他的父亲忽然出场了:“不动声色、笑盈盈地递给我一本绿色封面的调查报告 。 ”
那是一本《大不列颠公共图书馆体系》 , 他就把书带上了火车 , 在车上边读边准备面试 。 接下来的一段叙述极为好看:他发现 , 这本书写得很好 , 作者用寥寥数笔就鲜活形象地概括了地区图书馆的状况 , 设施破旧 , 管理水平落伍 ,
“还在使用肮脏的检索指示卡……儿童书籍甚至比提供给成年人的书籍还要污秽得多 。 单枪匹马的图书管理员完全未经训练 。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