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学|“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刷屏,所以有什么可惊讶的?

张同学|“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刷屏,所以有什么可惊讶的?
文章图片

Dec.
20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知道活着意义的人 , 能够忍受世间任何苦难 。 ”
来源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知道最近大家是否关注了“思考海德格尔的农民工”这件事 , 上个月刷了几天屏 , 之后也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
一位叫陈直的31岁农民工 , 每天在工厂进行着重复和空洞的劳动 。 而业余时间里 , 他更为沉默 , 阅读哲学 , 思考海德格尔 , 并在今年自发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 。
张同学|“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刷屏,所以有什么可惊讶的?
文章图片

他常说 , 哲学是他的“激情”与“使命” 。 (《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 祁佳妮)
“农民工”和“海德格尔”的并置极具反差感 , 也因此引发了争议 。
事实上 , 从十多年前农民女诗人余秀华展现出的惊人才情 , 到2017年44岁育儿嫂范雨素的自传小说爆火 , 再到去年在广东打工的工人吴桂春感谢东莞图书馆……
每隔几年 , 都会出现类似“套路”的非虚构故事 。
一个来自小地方 , 文化水平不高的、通常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人 , 热爱文学、艺术、哲学等这类所谓高雅的、需要一定知识门槛的 , 通常属于知识分子身份标识的文化活动 。
但这样的叙述中 , 似乎隐藏着一些刻板印象 。
比如所谓“底层社会”是否与人文学术存在天然的距离?
或者说 , 他们是否真的能去理解本属于知识精英阶层藏书阁中艰涩难懂的思想与文化?
当结束了一天的无聊和疲惫后 , 他们可能会刷土味视频打发时间 , 可能会跟“抖音张同学”一样寻找更原生态的生活乐趣……
总之 , 在大家的印象中 , 思考海德格尔像是其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一件事 。
不过特别有趣的是 , 火爆全网的“张同学”头像也是捧着书的照片 , 他手中同样拿着专业文学图书——《文学理论基础》▼
张同学|“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刷屏,所以有什么可惊讶的?
文章图片

至于这是张同学的自发阅读 , 还是团队的刻意设计 , 我们不得而知 。
但如果是后者 , 可以看出策划者深谙“流量之道” , 知道什么样的人设最能戳中大众:
张同学是个普通的农村大龄男青年 , 但他又不普通 , 他过着最粗糙土气的生活 , 但依然有“不切实际”的梦想 。
他的生活中依然有严肃和深刻的片段 。 他书柜上放着的鲁迅和冷门外国文学作品就是证据 。
张同学|“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刷屏,所以有什么可惊讶的?
文章图片

| 张同学书柜上的严肃读物
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读鲁迅并不稀奇 , 但一个农村青年读鲁迅 , 就被看作是不平常的事情了呢?
可以联系到布尔迪厄提出的“区隔”理论:“任何文化实践的参与都带着阶级属性的色彩” 。 品味和爱好 , 与阶级教养、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 , 而绝不仅仅是个人自发的内心感受与实践 。
所以 , 当底层劳动人民做出“超越阶级的文化实践”时 , 就会引发围观和关注 。
张同学|“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刷屏,所以有什么可惊讶的?
文章图片

这样的围观背后 , 显然带有“阶级凝视”的意味 。
当劳动人民摘下所谓“农民”、“保姆”、“工人”等群体性身份 , 作为鲜活个体的他们 , 也同样拥有天然且平等的自我表达的炽烈冲动 , 也对生活的本质有着同样严肃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