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作者和原名是什么?《草原》的作者:老舍 。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1、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2、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3、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 ,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
《草原》的作者是谁《草原》被选进了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的,作者是老舍 。老舍通过草原一文 , 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
草原作者是谁《草原》作者:老舍 朗诵:天音
《草原》的作者是谁???《草原》的作者是老舍 。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述来叙述的 。
文章最能表现的中心句是: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
《草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 , 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塞上行》【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
《边方春兴》【唐】高骈
草色青青柳色浓 , 玉壶倾酒满金钟 。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
另外草原的作者还有一个是老舍 。这些可能帮到你?
老舍写《草原》的写作背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预习,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老舍《草原》写作背景以及去草原途中的见闻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 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 , 于是,到处翠色欲流 ,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 ,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 , 听不见一点声音 ,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 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 , 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 , 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 。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公社了 。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 马疾驰 , 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马飞过了小丘 ,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 。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 。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 , 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 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 , 又稍有点羞涩 , 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 , 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 , 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饭后 ,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 。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 , 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 。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 。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 , 驰骋万里 。牛也改了种 , 有的重达千斤 , 乳房象小缸 。牛肥草香乳如泉?。〔⒎歉】?。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 。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
老舍的作品 草原的创作背景感悟美 回味美
——《草原》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 。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 , 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 , 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 。“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 。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 , 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 , 这非但不矛盾 , 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 , 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 , 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 , 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 , 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 , 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 。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 , 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 。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 , 又部分肯定 。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 。这是以声写寂 , 以动衬静 , 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 。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 , 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紫的文章来 。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 , 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 。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
当然 , 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 , 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 , 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 , 到处是翠色欲流 , 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 , 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 , 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 , 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 , 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 。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 , 难分难舍 , 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 , 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 , 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 。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 , 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
回答者:lalala_hohoho - 魔法学徒 一级 10-16 21:57
《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 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 。是?。?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 。“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 , 奶豆腐摆上了 。”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 。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 ,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488585.html
回答者:alnifolia - 举人 五级 10-16 22:12
我也在找,正好找到:
cǎo yuǎn
草 原
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 , 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差异,草原又可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类型 。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
回答者:黑№魔导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18 21:16
感悟美 回味美
——《草原》读后感
今天 , 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 到处翠色欲流 , 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 ,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 。是?。吓:涂ヂ矶急徽獠菰谰吧钌畹奶兆砹耍衷跄懿唤腥诵目跎疋⒘髁?。假如我是歌唱家 , 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 。“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 , 奶豆腐摆上了 。”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 。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 爱我中华 , 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 , 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 , 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 , 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 , 草原与长空相接 , 浓绿与云天照映 , 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 , 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 ,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 , 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 。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 。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 。这是以声写寂 , 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 。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 , 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 , 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紫的文章来 。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 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 亦即文意所在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 。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 , 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 , 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 , 握手 , 敬酒 , 唱歌,表演 , 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 , 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 。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 , 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 , 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 , 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 , 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 , 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 。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 , 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
草 原
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差异,草原又可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类型 。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488585.html
回答者:asdogexx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19 18:07
上面的怎么都一样?。依吹阈碌?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满族 。北京人 。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
生平和创作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 , 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 , 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 , 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 , 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 。课余继续从事创作 。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 。比之早期作品 , 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 , 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 , 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 , 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 , 《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 。在《骆驼祥子》中 , 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 。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 , 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3月,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 。抗战8年中 , 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 。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 。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 , 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 。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 ,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自1944年初开始 , 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 。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 , 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 。《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 , 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
新时代的新成就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 。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 。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 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 , 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50~60年代 , 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 , 但仍然勤奋创作 。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 , 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 。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 。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 。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 , 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他写作勤奋 , 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 , 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
回答者:suiyueanli - 进士出身 八级 6-21 18:16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 , 祖籍北京 。原名舒庆春 , 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 ,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 , 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 , 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 , 引起文坛的注目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 , 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 。课余继续从事创作 。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 。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 , 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 , 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 , 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 。在《骆驼祥子》中 , 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 。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他从30年代初起,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3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 。抗战8年中 , 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 。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 。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 , 供艺人演唱 。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 。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 。《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 。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 。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 , 获得巨大成功 。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 。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 , 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 。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 。自50年代后半期起 , 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
《草原》课文写作背景【草原作者】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 。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 , 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 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草原的写作背景?????!!!急!描写那里的人们,及草原风景,还有人物描写,和骑马的人,他们是如何招待你的 。
《草原》一文的作者是谁?
文章插图
《草原》一文的作者是老舍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 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 。扩展资料:《草原》赏析:课文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 。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 , 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 。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美丽迷人,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
《草原》的作者——老舍的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507.htm
草原的作者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
老舍写的草原的资料
文章插图
老舍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 , 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 ,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 , 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扩展资料:《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已选入人教版新课标(老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和教育部统编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
老舍的《草原》原名是什么?《草原》原名是《老舍杂文集》第十四卷的《内蒙风光》
《草原》作者老舍 , 。叙述了老舍一行人访问草原的情形,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浓厚感情 。课文在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p2-p4)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课(p93-p96) 。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 舒庆春 ,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 ,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 基督教,北京 满族正红旗人 。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剧本《 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 , 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 太平湖 。
《草原》的作者是——,原名—— , 满族人,被称为——代表作有:等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被成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茶馆》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的作者是谁?原名又是谁你好,作者是老舍 , 以下是详细资料: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 , 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 , 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 , 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 , 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草原》摘自那里?是()写的写的一篇().作者原名叫(),其代表作有《》,《》?《草原》摘自满族作家老舍的《内蒙风光》 。老舍原名叫舒庆春,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草原的作者是谁《草原》被选进了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的 , 作者是老舍 。老舍通过草原一文,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
《草原》作者是谁草 原 作者:老 舍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这次 , 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 , 天空是那么明朗 ,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 ,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 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 , 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 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 。河!牛羊多起来 , 也看到了马群 , 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公社了 。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 , 欢呼着,飞驰着 , 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 , 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马飞过了小丘 ,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 , 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 。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 。她就是陈
旗的人,鄂温克族 。主人们下了马 , 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 , 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 , 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 , 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 , 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 , 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 , 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 , 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 。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 , 到冬天再改装 。看那马群
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 , 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 。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 , 驰骋万里 。牛也改了种 , 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 。牛肥草香乳如泉?。〔⒎歉】?。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 , 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 。是的 , 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赏 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 , 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 , 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 , 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 ,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 , 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惊叹”与“舒服” , “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 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 , 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 。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 。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 , 又部分肯定 。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 。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 , 静中见活的生机 。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 。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 , 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紫的文章来 。
这方面 , 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 。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 , 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 , 天空明朗 , 广袤无边 , 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 , 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
同时 , 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 , 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 , 欢呼 , 握手 , 敬酒 , 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 。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 , 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 。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 , 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能把这首诗的内容或是经典句列出来吗,一起探讨下
草原的作者简介
文章插图
《草原》一文的作者是老舍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 。扩展资料:《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已选入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
《草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 白草连天野火烧 。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草原的原名是什么?土地,,,,
草原作者是谁
文章插图
《草原》作者是老舍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已选入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 ,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 , 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扩展资料:作者文学影响: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 , 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 , 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 , 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 。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 , 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