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业仕与农 , 忠厚传家风 。 崇俭能养廉 , 奋发永自强 。 ”这是曾外祖父在83岁高龄续写家谱时的句子 , 作为家训 , 它静静地悬挂在曾外祖父的老房子里 , 历经岁月铅华 , 依然宁静而厚重 。 这短短二十个字 , 浓缩了祖祖辈辈的行事之风 , 家中每一个人都铭记于心 , 以之为勉 。
我的曾外祖父是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山西省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 我很小的时候 , 他便离开了我们 , 但他老人家的点点滴滴于我却是清晰的 。
焦家涧是运城市绛县的一个小村子 , 因村前有一条小涧河缓缓流过 , 村中又以焦姓居多 , 故而得名 。 我的曾外祖父就出生在这里 。
13岁时 , 曾外祖父就读于绛县县立第一高级小学 , 第一次走出了小村庄 。 1927年考入运城第二中学初中部 , 再一次走出了小县城 。 1932年考入太原市平民中学(今太原第四十四中)高中部 , 又一次走出了小城市 。 1935年曾外祖父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 , 1940年6月从国立西北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 分配在甘肃农改所任技师兼岷县农场场长 。 1945年 , 抗战胜利了 , 曾外祖父一心牵挂着家乡的发展 , 同年12月他回到自己的家乡 , 任太原善救署技术专员 , 投身于三晋农业的振兴发展 , 一干就是五十年 。
初回家乡 , 曾外祖父在山西省农场(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前身)任技术主任 。 这时的农场有职工50多人 , 经历了战争的兵荒马乱 , 根本谈不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研究 , 当时的农业科研工作非常薄弱 。 曾外祖父带着同事们走山坳、爬土坡、下岩洞、站田地 , 只要是广泛种植小麦的区域 , 他都不辞辛苦 , 一次次去实地考察 。 那时交通非常不便 , 曾外祖父和同事们常常是背着铺盖卷徒步前行 , 不知磨坏过多少双鞋 , 戴坏过多少顶草帽 。
“文革”期间 , 曾外祖父被批斗检讨 , 还要接受劳动改造 。 但曾外祖父很少抱怨 , 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期盼 。 1977年12月 , 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 来自全国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商规划 。 曾外祖父作为山西技术专家参会 , 并代表山西编写农业科技规划 , 为振兴农业科技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 1978年3月 , 全国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 曾外祖父又作为山西的代表参加了大会 。
我们家一直保留着一张长约一米的照片 , 上面有很多很多人 , 妈妈还用红笔在曾外祖父那里做了标记 。 那是曾外祖父参会时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照的 , 妈妈说:“能站到人民大会堂见到国家领导人是多么地骄傲和自豪!”
山西严重缺水 , 干旱是制约山西农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 如何在现有旱地上实现增产增收是曾外祖父最关心的问题 。 曾外祖父带着他的团队反反复复育种 , 日日夜夜试验 。 从上世纪80年代初 , 陆续成功培育出中苏68号、太原566、太原567、晋麦1号、晋麦12号、晋麦16号、太原351等10余个小麦新品种 。 这些品种具有抗旱、耐瘠的特性 , 非常适合在我省十年九旱的旱地种植 。 一般田产在200公斤左右 , 而曾外祖父培育的品种高产可达300-350公斤 , 在我省南部、中部及晋北麦区大力推广种植 , 累计推广面积达上千万亩 。 曾外祖父先后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农业博览会金银奖等多个奖项 。
曾外祖父是我省解放以来农业科研体系的第一批研究员 , 担任着山西省农业院的行政职务 , 工作很繁忙 , 时而加班加点 。 他还要承担很多技术课题 , 许多事都要亲力亲为 , 在农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 蚊虫、曝晒、风雨都是家常便饭 , 曾外祖父从不搞特殊 , 总是身先士卒 , 是年轻人的表率 , 大家都很尊敬他 。
- 防疫@郏县:“麦田乡音”防疫戏曲惹人醉
- 时之路#小寒时节,梅花清绝而生,一阙梅花词,感受辛弃疾与梅花的情缘
- |西周墓被盗记:一块麦田让30个盗墓团伙落网,400人被抓,太疯狂
- 麦田里的守望者#学会接纳,是一种极好的修行
- 大师!南怀瑾:我曾在四川“求仙问道”,有人挥手成剑,松树应手而倒
- 回信|我的无趣是因为小说看少了|麦田信箱
- 红颜泪#一世红尘谁为谁痴恋?一世情缘谁为谁空守?
- 王夫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红楼梦》说这话的除贾宝玉,还有一人
- 新民晚报&十日谈 | 梁波罗:归燕四十,尺牍情缘
- 张国英|书法家张国英:流淌在音符中的翰墨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