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麦田情缘,我曾外祖父的故事( 二 )


1984年 , 曾外祖父已经72岁了 , 仍奋斗在他热爱的农业科研上 , 在他的倡议下 , 省内十多个科研单位共同组建了“山西省中部冬麦区小麦育种科研组”和“山西省太谷核不育小麦科研协作组” 。 曾外祖父担任组长 , 大家分工协作通力攻关 , 提前超额完成了科研计划 , 选育出一大批适合我省冬麦区种植的优良品系 , 推广面积达适宜区的二分之一 。 曾外祖父因此被国家农业部任命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 其中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成果受到国家科委的高度重视 , 被列为全国重点攻关项目 。 接着 , 国家科委攻关局要聘请曾外祖父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农畜育种技术及繁育体系——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专家组成员 , 承担高抗、优质、丰产新品种选育、轮回选择方案等三个课题 。 外祖父说当时家里人都很反对 , 但曾外祖父毅然决然领命 。 他说:“我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再干干我能干的事 。 ”多么朴实的军令状 , 这就是老一代农业人的精神所在!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曾外祖父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小麦育种事业中 , 在他的带领下 , 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 在全国首次通过应用的晋春9号春小麦 , 通过审定作为主干品种大面积推广 , 建立了核不育育种体系 。 这一研究成果引来很多外国学者前来学习交流 。
曾外祖父还一生笔耕不辍 , 在1986年74岁高龄 , 还先后亲自主编完成了《旱地农言集锦》《山西省小麦育种工作回顾与展望》等专著 , 印制万余册 , 给三晋农业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曾外祖父奋斗在工作一线长达五十年 , 2004年5月 , 他老人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 全国各地许多人前来吊唁 , 对曾外祖父的离开表示深深地哀悼、惋惜和敬仰 。
曾外祖父在工作中严于律己 , 生活中情深意重 。
曾外祖父育有五子一女 , 夭折有二 , 次子便是我的外祖父 。 为了照顾这些孩子 , 曾外祖母积劳成疾 , 45岁便撒手人寰 , 留下四个大小不等的儿子 , 时年曾外祖父53岁 。 曾外祖父悲痛欲绝 , 感念曾外祖母深情 , 终身未再续弦 , 鳏寡一人39载 。 曾外祖父担任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 , 历经苦难却百折不挠、乐观向上 。
“今朝逢盛世 , 雀跃再三四 , 风霜已历尽 , 万愁俱废弛 , 忘却今已老 , 疑是少年时 。 ”这是曾外祖父77岁高龄的习诗 , 表达了他老人家年事虽高但心亦青春的豪情 , 来勉励子女 。 在曾外祖父的熏陶下 , 我的外祖父和他的兄弟们都学有所成 , 这就是曾外祖父严谨治学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
曾外祖父事业有成 , 但始终心系他人 。 在他83岁那年 , 恰逢母校“太原市平民中学”建校73周年 。 那天老人家非常激动 , 一早就穿戴整齐 , 厚厚的人民币早早就放在信封里 , 那都是他简朴持家积攒起来的 。 曾外祖父不时地翻看过去的照片 , 不停地念叨那些青春岁月的美好瞬间 。 老人家很激动地参加了周年庆典 , 还慷慨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存款 。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 , 是手握诚实于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卓越 , 孜孜以求、精雕细琢 。 我的曾外祖父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著名的育种专家 , 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三晋大地 , 让美丽的黄土高坡满望油绿的麦田 。 他专注、刻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 , 是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
【麦田|麦田情缘,我曾外祖父的故事】□杜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