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文化之旅|在福地弥勒,溯源千年文化之美

据红河旅游:
“弥勒——弥勒” , 与佛同名 , 光是念起来 , 几分豁达之气便已涌上心头 。 有一联 , 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 “大肚能容 , 容天下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 笑世间之可笑之人”!弥勒自古被誉为滇南福地 , 以包容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远近闻名 。 沿着弥勒的文化源头 , 寻根溯源 , 揭开千年的历史面纱 , 让人内心澎湃而充满期待 。
弥勒市博物馆:探寻弥勒历史和民族文化
trong>trong>
若把弥勒的历史文化比作一本书 , 弥勒市博物馆便是这书的索引 。 行到博物馆门口 , 巨石上赫然镌刻着余秋雨先生亲笔所提的几个大字——“弥勒市博物馆” 。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几字即成了博物馆的点睛之笔 , 弥勒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呼之欲出 , 引人驻足 。
弥勒市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3240㎡ , 设置了序厅、家园、乡情三个部分 。 移步换景越过序厅 , 布置以“火”和“阿细文化”为底色 , 让人油然生出一种热情 。 说话间 , 我们来到第一个展厅——“家园 , 弥勒历史文化陈列” , 弥勒的历史文化进程如卷轴徐徐展开 , 别出心裁设计了远古生命、文明曙光、弥勒部落、市马古道、明清盛景、百业荣兴、红色记忆、志士先贤八个方面 , 恢弘流泻的画面 , 跌宕着历史的永恒和时间的无涯 。
还沉浸在对志士贤人弃笔从戎的满心钦佩 , 便已移步到了民族文化文明的第二展厅——“乡情 , 弥勒的民族和民族文化” 。 弥勒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 , 汉、彝、回、苗、壮、傣等民族自古于此生生不息、和谐共处 , 为南滇福地创造了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 。 民族文化一直灿若瑰宝 , 彝族阿细人300余年的历史 , 此刻熠熠闪烁着光芒 。 博物馆精心布置了服饰、语言、艺术、建筑、习俗、节庆、手工艺等展览 , 阿细跳月的故事跃然于眼前 ,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生息 , 在月亮普照的大地上围着篝火起舞 , 他们的智慧、豁达、勤劳、勇敢 , 唤起了游人浓浓的弥勒乡情!
可邑小镇:识见阿细文化和彝族阿细人
trong>trong>
走完了弥勒的文化命脉后 , 阿细的故事 , 让人回味无穷、反复咀嚼 。 索性来到了阿细文化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可邑小镇 , 也是“阿细跳月”与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盛行的地方 。
可邑 , 意为“吉祥如意” 。 淳朴的彝族阿细人热情好客 , 弹大三弦、唱起祝酒歌的民族礼遇竟有些让人期许 。 行于云遮雾绕的密枝仙境 , 相思树、蟒蛇路、神药崖、相思桥等 , 一步一风景 , 一景一陶然 。 这里是彝族村寨举行祭祀活动的神圣之地 , 日迈月征 , 一代又一代彝族阿细人用古朴的的信念守着这方净土 。 到了烽火台 , 古老的遗迹没有在历史中斑驳 , 如根据狼烟、青烟之辨 , 来攻敌或是宴客 , 多少有些浪漫色彩 。
步入依山傍水的可邑古村 , 除了“人在画中 , 房在树中”村中景色让人着迷外 , 村口“阿细婚恋三部曲”的壁画令我感动不已 。 “木叶传情”“一担清水定终身 , 一背柴禾认公婆”“夫妻合种‘同心树’” , 这样原始质朴、坚贞勇敢的爱情观 , 就如苍山不老、似碧水长流 。
阿细文化的庄严神秘 , 彝族阿细人的勤劳坚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 在可邑彝族博物馆、可邑阿细部落皆可触到根源 。 眼前浮现的两个原始图腾——跳月广场的“火焰”和虎啸山林的“老虎” , 一直在源源不断带给阿细人温暖、平安与幸福 , 于他们 , 这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敬重 , 也有敬畏 。
锦屏山:感受弥勒的“佛教”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