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

在镇江博物馆里有一件名为上虞窑青瓷扁壶的瓷器 , 这件瓷壶造型精美 , 瓷身上还刻有制作此壶工匠的名字——范休可 , 对瓷器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 , 范休可是三国时著名的窑工 , 其传世作品极其稀少 。 因此 , 这件上虞窑青瓷扁壶也成为了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
本文图片

说起这件上虞窑青瓷扁壶是如何到镇江博物馆的 , 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上世纪70年代 , 镇江博物馆的一名文保人员在副食店打酱油的时候看到一位女士拎着这只壶也打酱油 , 有心的文保员发现这个壶不一般 , 于是他用自己手中的新塑料壶换下了这只瓷壶 。
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 , 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 , 至今还被网友们所议论 , 有待商榷 。
发现瓷壶
上世纪70年代初 , 由于家庭历史问题的原因 , 江苏镇江的李女士一家被下放到江苏金塔的白塔公社惠群村进行劳动 。
那个年代都是集体劳动 。 有一天下地干活的时候 , 社员们在田地里挖到了一座古墓 , 当时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文物保护的意识 , 挖到古墓之后 , 大伙齐心合力将古墓挖开 。 挖开古墓之后大家发现古墓里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宝贝” , 只有一些瓶瓶罐罐的瓷器 。
|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
本文图片

看到古墓里的情况 , 一些对墓葬有忌讳的社员就远远地躲开了 , 围观的李女士发现古墓里有一只造型奇特的瓷壶 , 她看着挺顺眼 , 于是她就把那个瓷壶捡了起来带回了家 。
回家之后李女士瓷壶清洗干净 , 她觉得瓷壶的容积不大 , 但是壶肩上有两只“耳朵” , 很像一个“油别子” , 于是瓷壶就成为了李女士家里的酱油壶 。
塑料壶换瓷壶
1977年 , 李女士结束在农村的劳动生活返回了镇江 。 有一天 , 她拿着瓷壶去副食商店打酱油 , 当天打酱油的人很多 , 李女士就和大家一起在那里排队 。 这时候 , 有一位排队打酱油的人走近李女士 , 他用眼不停地打量着李女士手中的那个瓷壶 , 然后他主动和李女士搭讪起来 。
|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
本文图片

他说:“我是镇江博物馆的文保员 , 我感觉你手中的酱油壶像是一件文物 , 我能看一看吗?”
李女士很大方地将那个瓷壶交到文保员的手中 , 文保员一边看瓷壶 , 一边询问李女士瓷壶的来历 。 李女士得知对方是博物馆的文保员 , 就一五一十地将那件瓷壶的来历告诉了对方 。
文保员听完李女士的介绍之后更加肯定瓷壶就是一件文物 , 于是他对李女士说:“这个瓷壶用来打酱油简直就是大材小用了 ,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 我用我手中的这个新塑料壶跟你换这个瓷壶吧 , 塑料壶打酱油轻巧方便……”
|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
本文图片

一件东西 , 在有用的人那里就会特别有价值 , 但是在没用的人眼里可能就一文不值 。 这个瓷壶在文保员眼里是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 但是在李女士的手中它只是一个酱油壶而已 。 对于李女士来讲 , 新塑料壶既干净又轻巧 , 瓷壶又沉又易碎 , 塑料壶的价值要远高于那个瓷壶 。 于是 , 她很痛快地就同意了文保员的提议 , 用瓷壶换了个塑料壶 。
上虞窑青瓷扁壶
有心的文保员用塑料壶换下李女士手中的那件瓷壶之后 , 他拿着瓷器就回了单位 。 回到单位之后 , 博物馆的几位专家一鉴定 , 这件瓷壶是三国时期著名窑工范休可制作的一件青瓷壶 , 是一件重量级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