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酒屋|每553人就拥有一间,居酒屋为何盛行于江户时代?( 四 )


做了这么多 , 丰岛屋的目的还是在于将樽内的酒卖光 , 所以又大又便宜的豆腐串其实是店铺用来招揽顾客的卖点 。 因为酒给得多售价又便宜 , 所以货郎(行商)、中间、小者、马夫、轿夫、船夫、短工、乞丐等蜂拥而至 , 在店铺门前将货担撂下买酒喝 。 所以有买菜或者买东西的人 , 也会聚集到丰岛屋的门口来 , 一时店外门庭若市 , 往来的人皆驻足观望 , 热闹非凡 。
店门口展示着大串烤豆腐 , 这些烤豆腐串以一串两文的便宜成本价专卖给来店的客人 。 酒也以成本价出售 , 客人把豆腐串当成下酒菜在店内饮酒 。 丰岛屋盈利并名声大噪并不靠卖酒和烤豆腐串 , 而是通过大量零售卖酒 , 再将空酒樽卖掉这一特殊的商业手法 。 当时空酒樽的价格一般在一文目到一文目二三分 , 在当时的官方行市里一文目银等于六七文钱 , 这样计算下来 , 十个酒樽能卖六百七十文到八百七十文 。 这样一来即便一日的销售量在二十樽左右 , 也有非常可观的盈利金额了 。
当时他们是否真的获得了这么丰厚的利润尚难考据 , 总之丰岛屋作为一个可以廉价喝酒的酒屋汇聚了大量打零工的体力劳动者和武士家里的奉公人 , 因此繁荣了起来 。
としまやでまた八文が布子を着
丰岛屋八文热酒 , 如着布棉袄
(在丰岛屋喝八文热酒让人觉得像是穿了棉袄)
《柳多留拾遗初》 1801
喝上八文钱的温酒 , 比穿着防寒服更能抵御寒冷 。 当时在丰岛屋花八文钱可以买一合酒。
之后丰岛屋又因为销售女儿节专用的白酒而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 他们在女儿节当天销售白酒时门庭若市的混乱状况非常受瞩目 , 以至于很多书中都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 描写江湖风俗的随笔集《拾遗》(天保末年)中曾写道:
每年只在二月十五日当天会有白酒出售 。 店家在店外扎起篱笆 , 将入口处的木门打开 , 客人可以在门口买购物券 , 然后到取酒处装上白酒 , 穿堂从后面通过 。 宽阔的通路也都摩肩接踵 。 单日的营业额甚至能有几千两之多 。
《江户名所图会》“镰仓町丰岛屋酒馆售卖白酒图”(1834—1836)中详细地描绘了卖白酒的那一天 , 客人们手里拿着酒桶接踵而至排队买酒的样子 。
居酒屋|每553人就拥有一间,居酒屋为何盛行于江户时代?
本文图片

《江户名所图会》“镰仓町丰岛屋酒馆售卖白酒图”(1834—1836)
之后 , 丰岛屋从镰仓河岸搬到了猿乐町(两处都位于今东京都千代田区) , 一直经营到了今天 , 女儿节用的白酒依然只在限定期间销售 。
在低价卖酒并且允许居酒的店铺出现的同时 , 也出现了汇集各类昂贵名酒的酒屋 。 西村重长所绘的《绘本江户土产》中就描绘了“两国桥纳桥西侧的广小路上 , 店铺里面陈列着草绳酒樽”的情形 。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门口挂着“烤鱼”的幡子 , 可知这个酒屋是可以居酒的 。 店门口的行灯看板上可以看到“生诸·伊丹”的字样 。 “生诸”其实是“生诸白” , 最下面的“白”字被挡住了 。 生诸白是纯度非常高的诸白酒的意思 , 这家酒馆的招牌商品就是“伊丹生诸白” 。 伊丹的诸白在当时是最高端的名酒 。
本文选自《居酒屋的诞生》 , 较原文有删节修改 , 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非原文所有 , 文中所用插图除题图外均来自该书 。 题图为《居酒屋兆治?》 (1983)剧照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作者丨[日]饭野亮一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张婷
导语校对丨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