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还是“春风自绿江南岸”( 四 )


《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其一为:“老于尘迹倦追攀,但见幽人数往还。忆我小诗成怅望,金山只隔数重山。”所谓“小诗”,显然指的是《泊船瓜洲》。在宦海中浮沉的王安石与宝觉宿于龙华院,回忆起以前写的“小诗”《泊船瓜洲》,遥望家乡,怅然若失,又写了3首绝句。在这3首诗中,多个词句出自《泊船瓜洲》或与《泊船瓜洲》相呼应,比如其一中的“金山只隔数重山”、其二中的“但有当时京口月”,其三中的“问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喜欢借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比如其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化自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则说明,王安石也喜欢借用自己的旧作。李壁“某旧有诗”中的“某”,肯定是衍字。
四、结语
《泊船瓜洲》中“又绿”原本为“自绿”的问题,是吴小如率先提出的,他也一再呼吁恢复本来的面目。虽然在他之后又有多位学者加持,但包括教科书在内各种出版物中的“又绿”依然如故。
据《传记文学》2014年第2期载:病逝前不久,92岁高龄的吴小如(1922—2014)专门把采访人员约到家中,“还是想就两个小例子谈一谈教育的问题”。这两个小例子,一个是关于《诗经·魏风·伐檀》中‘君子’一词的理解,另一个就是关于《泊船瓜洲》中的“硬伤”。他说,“我之所以到现在仍会时常向很多不是我学生的人指谬,并不是为了炫耀我的学问,而是为了正规范、正风气。只要一息尚存,我仍然愿意一直当这个维护学术规范的志愿者……”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学界已经取得共识,那就应该改过来。正如卢多果所言,“这大概并非只是一个字的是非问题,而是几代学者实事求是的精神所系。”
参考文献:
[1] 金克木著:《蜗角古今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2] (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珏刻本(元明递修本),卷28第2-3页,卷29第页。
[3] (宋)王珏辑:《临川王先生荆公文集》,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应云鸾刻本(杭州本),卷28第2页,卷29第10页。
[4] (宋)詹大和辑:《临川先生文集》,上海涵芬楼藏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抚州刊本(四部丛刊),卷28第3页,卷29第9页。
[5] (宋)王珏辑:《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诗文集》,明万历四十年(1612)王凤翔刻本,卷28第1-2页,卷29第9页。
[6] (宋)王珏辑:《临川先生文集》,摛藻堂四库本,卷28第5页,卷29第13页。
[7] (宋)詹大和注释:《王荆文公诗》,元大德辛丑年(1301)王常刻本,卷42第2-3页,卷43第18页。
[8] (宋)李壁笺注、(宋)刘辰翁批点:《王荆文公诗》,日本江户(1603—1867)写本,卷42第2-3页,卷43第13-14页。
[9] (宋)李璧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清乾隆五年(1740)张宗松清绮斋刻本,卷42第2页,卷43第11页。
[10] (宋)李璧笺注:《王荆文公诗》,日本天保七年(1836)刊本,卷42第2页,卷43第11页。
[11] (宋)李壁撰:《王荆公诗注》,四库本,卷42第2-3页,卷43第18页。
[12] (宋)洪迈撰:《容斋续笔》,宋嘉定五年(1212)章贡郡斋刻本,卷8第11页。
[13] (宋)洪迈撰:《容斋续笔》,四部丛刊明刻本,卷8第11页。
[14] (宋)洪迈撰:《容斋续笔》,四库本,卷8第14-15页。
[15] (清)厉鹗撰:《宋诗纪事》,四库本,卷15第15页。
[16] (清)俞樾撰:《茶香室丛钞》,清光绪癸未年(1883)刻本,卷8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