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我和诗友们沟通交流过程中,曾遇到有诗友请我帮忙改诗。实话实说,个别字、词我可以提点建议,整句、整诗是断然不敢乱改的,因为我毕竟不是原作者,很难把握原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
由此忽然想到史上几个改诗的趣味小故事,拿出来分享给大家,虽然有可能是稗官野史,但确实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文章插图

清代著名的画家兼诗人“郑板桥”据说年轻时就给老师改过诗,而且改得非常精彩。
有一次,郑板桥和老师一起春游,他们来到一座桥上,忽然看见桥下小河上飘过来一具年轻的女尸(那个年代这么乱?),上身着红衣,下身着绿裙,面容姣好、容颜未改,看来是刚去世不久,不知是不慎落水还是被人所害。
老师看后摇头叹气,深表惋惜,当场口占一绝:
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
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文章插图

这是首怎么样?旁边的郑板桥一听,不对啊,老师,你和女子素不相识,怎知她年芳十八?又怎断定她是被风吹下河的?三魂七魄虚无缥缈,你又看不见,怎知道“随浪转”又“泛波涛”呢?
于是郑板桥就给老师把诗改了:
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
粉面泛波涛。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文章插图

实话实说郑板桥前两句改的不错,用“谁家”代替“二八”,用“何故”代替“风吹”,去掉了主观臆断。
后两句用“青丝”、“粉面”代替“三魂”、“七魄”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但有一点值得探讨,诗贵在含蓄、意境和想象,老师的“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虽然用词虚无缥缈,但这样用也并非不可以,并不是说“三魂”、“七魄”看不见,就不能“随浪转”和“泛波涛”了,诗可以抽象一些,这样才能想象力大开。
这个故事的主要启示是写诗贵在真实,不建议臆断或妄下结论,这是诗的真实性问题。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文章插图

唐朝李涉的名作《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不易一字,仅改变诗句顺序,使诗意大变的故事。
据传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登山游览,遇到一座寺庙,就进庙和主持交谈起来。交谈过程莫子山发现主持爱好风雅,但不学无术,用语浅薄、庸俗,且不自知,颇为自矜。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文章插图

临近分别,主持让宋子山做首诗留作纪念,宋子山就想到李涉的这首《题鹤林寺僧舍》,但他改变了一下顺序,送给了主持:
偷得浮生半日闲,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终日昏昏醉梦间。
诗句顺序一改,整个诗意全变了,变得和原来恰恰相反,用“终日昏昏醉梦间”讽刺不学无术的主持,可谓淋漓尽致,令人拍手叫绝。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同样的诗句,如果顺序改变,诗意可能会变得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由此也看出绝句的最后一句最为重要,一般“硬句”都出现在最后一句。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
文章插图

【 郑板桥$郑板桥给老师改诗,皇帝给大臣改诗,谁锦上添花、谁狗尾续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