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021年度书评观察:从“被挤出期刊”到豆瓣“打一星”( 四 )


那么,问题就在于,在今天,如果纯粹是因为读到某本书产生了兴趣,人们有多大的意愿、有多少时间和好奇心去写一篇书评。我们接着去看网络。在过去,有书评写作欲望的多是职业书评人,而除了职业书评人,我们现在到网上,去逛豆瓣或刷短视频,也会看到多种书评内容和形式。
03
“吐槽”,在网上
爱读书的人对豆瓣图书条目不会陌生,条目下的短评和书评是读书者发表评论的方式,当然还有“打星”,而这也是一旦有争议,表现就最为激烈、最为直观的地方。前几年,有多本书在豆瓣条目上遭遇“一星运动”。在去年,饭圈的“养号”行为也让《记忆记忆》等书躺枪,从“五星”到“一星”,各种打法涌入其中。
而在2021年也有一例“一星运动”。3月16日,豆瓣网友“高晗”对一本名为《休战》的西语小说打两星评价,认为该书中文版“机翻痕迹严重……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有一位叫“Anito Anago”的网友向高晗所在的学校发去一封邮件,举报她严重不实的言辞给译者和出版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邮件要求高晗为此公开道歉。谁料这随即掀起一场反举报的“一星运动”,除了《休战》,其他支持译者的多位译者也一同被“一星”。这成为这一年豆瓣图书条目下影响最大的事件。由此展开的议题包括翻译标准、翻译稿酬过低等。和书评相关的,还是评论的自由度和标准问题,“机翻”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纠缠不清,也分不出个高下。而其实,豆瓣图书条目是几个会有批评性书评的地方之一。
豆瓣&2021年度书评观察:从“被挤出期刊”到豆瓣“打一星”
文章插图
《休战》在豆瓣上的条目显示,“本书评分异常,正在处理中”。
除了“不怕得罪人”,还有一层原因可能是,在豆瓣上“打差评”,只需要动手指打星或写几句话就可完成一次评论。而在上千字的文章中这是罕见的。以《新京报·书评周刊》为例,在这一年,印象比较深刻的也只有3月份评论《文城》的《并未重返<活着>巅峰,仍然很平庸》(作者:思郁)的这一篇。批评性书评的缺乏,其原因首先在于没有学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氛围,其次也有一些简单的因素,例如有期待才有批评,没有期待,也就没有书评。尤其在人文或社科领域,若是对一本人文或社科图书不屑一顾,并无兴趣,不太可能还专门写一篇书评。
除了豆瓣,短视频的崛起也增加了书评形式。讲书、吐槽书的视频内容不少,而且也比较轻松,比如各种以“全程干货”“不开心就看书”为标题的视频,但是称得上是书评的却极少。如果我们将书评扩展为“书话”,也可以看到短视频所评论的,不只是书的图文内容,因为视频呈现的是视觉和声音,包括书封和用纸在内的和书有关的其他内容也可能成为评论的对象。
豆瓣&2021年度书评观察:从“被挤出期刊”到豆瓣“打一星”
文章插图
吐槽“轻型纸”的视频。
在11月初B站就出现一大批吐槽“轻型纸”的短视频,创作者们认为轻型纸的书籍有异味,不宜收藏,指责出版社的用意是让消费者在将来重版时再次购买,目的是牟利,所以抵制一切轻型纸。出版社的编辑则认为这是无端的指责,并指出轻型纸是一种环保用材。这似乎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吐槽和反驳。轻型纸的便捷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争议到最后,焦点事实上却是关于价格的。而图书的定价可是一个争议了无数次的问题,在2021年是解决不了的。
让我们再次回到书评上来。
2021年的书评和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遗憾的是,最大的不同是学术期刊上的书评更少了。或许这是追求影响因子和学术考核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