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

|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
本文图片

说起文物 , 中国当属世界之最 , 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底蕴下创造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 每一样都体现了中国古人超越历史局限的卓越智慧与巧夺天工的技艺 。 这些在科学极为落后的古代通过双手创造的文物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旧让人琢磨不透 , 其中有两样是今天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 , 另外一件也不过一块寻常布料 , 如今已经成了三家博物馆永不出境的“镇馆之宝” 。
|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
本文图片

第一件 , 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北燕鸭形玻璃注”
这件首先让人大吃一惊的便是其透明的材质 , 让人立马想到当下非常流行的透明玻璃 。 它是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北燕冯素弗的墓中被发现 , 出土时完好无损 , 让人难以想象如此质薄透明竟然没有被历史的尘土压碎 , 细看之下其银绿色色泽清晰可见 , 因其体长而横放如鸭状 , 前后两端更如鸭嘴鱼长尾 。 根据专家研究推测这应当是以吹管法成型 , 然后用贴粘玻璃条的粘贴法来组成纹理 。 这件器物的造型据说源于先秦时期 , 是以《荀子》书中记载“满则覆 , 中则正 , 虚则欹”的欹器为原型而设计的 , 其特点正如荀子所描述的那样 , 腹部充水至半时才能平稳放正 , 放满了或者不放水都无法摆正 。
【|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
本文图片

根据专家检测发现 , 它的材质属于钠钙玻璃 ,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自主生产的 。 经过查阅当时的历史后推测这个玻璃杯应该是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生产的 , 先到西域后经柔然再到冯氏北燕 , 作为一个至今运输依旧头疼的易碎品 , 无论是辗转万里的空间是穿越千年的时间 , 它都堪称奇迹 。 如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作为“镇馆之宝”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
|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
本文图片

第二件 , “穿越”的战国“玻璃杯”
它的名称想必是如雷贯耳 , 研究表明它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 , 除了大块完整水晶原石本身的罕见以外 , 它的工艺才是最为后人所震撼的 。 水晶杯的外观采用了当下同样流行的弧面打磨和抛光工艺 , 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却是极为困难的 , 即便是玉器加工技术臻至鼎盛阶段的战国时期 , 要将水晶这种罕见又特殊的原料加工成如此精致的实用器皿也并非易事 。 今天的地质学将水晶的硬度定义为摩氏7度 , 只有金刚砂类的中间介质才能对其进行加工 , 那么古人当时是如何进行的则不得而知 。 除了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外 , 其设计理念也属实超凡 , 其线条轮廓及外观的设计与两千多年后我们当下的极简风不谋而合 , 将美观实用大方的特点集于一身 , 即便抹去它文物的光环将其置身于超市的杯海之中 , 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也必然被它简约而不简单的外形所吸引 。
|这三件文物永不出境,“两块玻璃一块布”,“镇馆之宝”至今无解
本文图片

它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至今不解的谜团 , 浙江省地矿厅表示纯度如此高 , 外形如此完整如此大的水晶在中国是不可能有的 , 那么它究竟来自哪里?其次就是杯内壁与杯底的打磨 , 在当时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 , 是如何在手无法伸进的前提下打磨得如此光洁平整?最后就是在水晶硬度极高的情况下加工成上宽下窄 , 这取芯又是如何做到的?这些问题至今不解 , 但不代表未来不解 。 它如今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历经千年依旧在等待着懂它的人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