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九):走进杭州(三)( 二 )


经济作物|《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九):走进杭州(三)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在明代的运河区域 , 除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 果树作为经济农作物的栽培与发展 , 也非常有力度 。 早在明朝初年 , 朝廷即颁布种植桑枣的法令 。 这一政策在直隶与山东得到了很好的推行 , 出现了“植树梨枣”的果农专业户 。 他们销售方式不是像现在的果农一样 , 等果实成熟商贩来采购 , 或直接自己拉去卖;而是多采用“商人先岁冬计其木 , 夏相其实而直(值)之 , 货于四方”的预定包销形式 , 这种原始的“批发”已属典型的商品性生产 。
在运河南部的江南地区 , 果树栽培业更为兴盛 。 当地农家除种植桃李梨等落叶果树外 , 还利用江南气候温暖的优势 , 大力发展柑橘、枇杷、杨梅等常绿果树 。
如果说这些果树能一次性赚钱的话 , 那么种植桑树 , 可以至少多两种赚钱法:一是直接卖桑叶;二是以桑叶养蚕 , 卖蚕茧同样可赚钱 。
经济作物|《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九):走进杭州(三)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桑树的种植发展主要集中在江南的湖州、嘉兴、及苏州南部部分州县 。 湖州即是著名的蚕桑之乡 , 这里气候温和 , 雨量充沛 , 土地肥沃 , 特别适宜植桑养蚕 。 当地农家皆以蚕桑生产为主 , “尺寸之堤 , 必树之桑” , 以致“田连阡陌 , 桑麻万顷” 。 自古以来就有“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说法 。 苏州府植桑的地区 , 则主要集中在运河以西的太湖沿岸 。 农家植桑除了自用饲蚕以外 , 相当一部分是为出售桑叶 , 以供应养蚕市场 , 形成桑叶市场 。 因此可以说 , 农桑业也成为了典型的商业性农业经营 。 (本文完)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经济作物|《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九):走进杭州(三)
文章图片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邮驿文化·主题邮票展览馆创始人谷建华 , 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 ,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 ,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 ,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 , 中国网运河频道原主编 。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 , 名字源于父母姓氏 , 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 , 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 , 学养深厚 , 气韵独特 。 她的小说 , 刻意求新 , 细腻深挚 , 优雅醇美 , 语言明丽而含蓄 , 流畅而有余韵 , 颇具特色 , 擅长纪实类题材 。
经济作物|《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九):走进杭州(三)
文章图片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 , 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 , 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 。 全卷长210米 , 宽0.83米 , 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 , 浅绛小青绿 , 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 , 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 。 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 , 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 。 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 , 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 , 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 , 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 , 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 。 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 , 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 , 南北贯通 , 起伏跌宕 , 风情各异 , 美景连珠 。 各类船只千余艘 , 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 ,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 各类人物数万人 。 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 , 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 , 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