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追寻江南诗性文化

作者:刘士林 , 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21年5月至7月 , 由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吴中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在吴中博物馆展出 。 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与乾隆皇帝密切相关的宫廷文物116件(套) , 其中包括与苏州息息相关的宫廷文物60余件 , 不仅展现了清代苏州织造的丝染织绣、玉雕、漆器等独特工艺 , 也承载着乾隆六巡江南的文化记忆 。
江南|追寻江南诗性文化
本文图片
乾隆行书《仿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六下江南 , 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 , 今天仍被人不断言说 。 乾隆为何屡下江南?在政治经济的原因之外 , 他对江南自然美景、市井生活和精美艺术的喜爱 , 也是重要原因 , 从中可以窥见一代帝王对江南诗性文化的向往与追寻 。
1784年 , 农历四月间 , 乾隆南巡至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 , 这是他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 。 大概乾隆本人也意识到今后不会再来了 , 于是在杭城颁发了著名的《御制南巡记》 , 对他漫长的帝王生涯作了一个总体评价:“临御五十年 , 凡举二大事 , 一曰西师 , 二曰南巡 。 ”“西师”是指1755至1757年间两次进军伊犁 , 最终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 解除了边陲大患 。 “南巡”指的就是他一生六下江南 , 和睦地方势力 , 抚慰民心 , 使江南地区成为康乾盛世最强有力的支撑 。 这两方面 , 一个是“武功” , 一个是“文治” , 中国帝王的最高理想 , 在乾隆这里都基本实现 。 这是他在杭州踌躇满志地发表《御制南巡记》的深层次原因 。
江南|追寻江南诗性文化
本文图片
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乾隆是不是每次南巡都到了杭州 , 至今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 , 但每次必至苏州是确定无疑的 。 尽管曾经辉煌的文治武功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 但这位传奇帝王并未完全退出江湖 。 乾隆六下江南不仅是历史 , 也是一种持续被建构的文化场景 。 沿着乾隆曾驻足的码头、居停的建筑、题写的碑铭等印记 , 各种观点、见解、理论、文本等不断被翻新和“再生产”出来 , 可知乾隆六下江南的历史并没有因为帝王生涯乃至满清王朝的结束而终结 。 大约240年后 , 2021年 , 由苏州吴中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举办的“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 , 精选了故宫博物院与乾隆关系密切的宫廷文物116件(套) 。 这些文物的故地重游 , 就是对这一宏大历史叙述的“接着讲” 。 尽管不是君主御驾亲临 , 也不是沿着大运河一段一段地走 , 但所谓“睹物思人” , 通过缂丝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青玉交龙纽“御书房宝”、乾隆款脱胎朱漆菊瓣式盘等 , 人们不仅可以重温帝王南巡时的历史场景 , 还可寻觅姑苏城与紫禁城之间的文化因缘 。
江南|追寻江南诗性文化
本文图片
明黄色缂丝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故宫博物院藏
“只有人 , 才审美”
在讨论中国士大夫的生命美学原理时 , 我曾提出“庙堂之外有自由”的命题 , 认为古代士大夫的自由与否 , 与他们卷入现实政治的深浅是成反比的 。 中国士大夫的自由不是在他们红得发紫的官场上 , 而往往是在他们告老还乡以后 , 远离了朝廷的争斗与风浪 , 才有可能过一种与自己的意愿不相违的生活 。 对于古代帝王而言 , 这个规律同样存在 。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 士大夫的出路主要是回归自然、游于艺及逃于禅 。 江南和江南文化 , 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 , 体现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意境 , 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暮鼓晨钟,成为历代帝王在疲于征战和治理、需要休息和获得精神慰藉时的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