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阶前短草泥不乱”里“不”字也读“bú” , 但还是得入仄声 。
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 “平平仄仄平仄仄” , 四、六位置都是仄声 , 这不是失替吗?我们把前两字去掉 , “仄仄平仄仄” , 这不正是“野火烧不尽”的平仄关系吗?“野火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的对句平仄第三字变化进行了拗救 , 那么这里呢?我们看对句“院里长条风乍稀” , 果然在第五字将原本该仄声的字用平声字“风”替换 , 做出了对句拗救 。 “仄仄平仄仄 , 平平平仄平”和杜牧《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处理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
所以这一联使用了对句拗救 , 依然没有出律 。
颔联深化写景 , 目光从远到近 , 从空中雨丝到院内小草 。 “长条”指柳条 , 出自庾信的《杨柳哥》:“河边杨柳百尺枝 , 别有长条踠地垂” 。 从院内柳条的摇摆可以看出风忽然间就小了 , 台阶前的草虽然沾了泥 , 但并不显得凌乱——这是变化角度 , 用其它东西来写雨细小而绵长 。
本文图片
颈联“舞石旋应将乳子 , 行云莫自湿仙衣 。”
这一联的平仄关系比较正常 , “石”、“莫”、“湿”字为入声字 , 所以“仄仄平平仄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仅有出句三仄尾 , 不是问题 。
相对来说 , 内容理解起来感觉转换得有些比较突兀 。 出句用典“舞石将孺子” , 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 , 其山有石一 , 绀而状燕 , 因以名山 。 其石或大或小 , 若母子焉 。 及其雷风相薄 , 则石燕群飞 , 颉颃如真燕矣 。
湘水流经石燕山 , 这山上的石头 , 黑色中透着红 , 如同燕子 。 形状有大有小 , 就好像母子 。 风起云涌 , 大雨倾盆之际 , 逆风摇摆 , 就像是活起来一样 。
“行云”用的巫山云雨的典故 , 这个不必多说 。 那么这一联是写什么呢?依旧在写雨景 , 不过对句发出感叹 , 觉得这雨可能下得太久了 。
雨水不绝 , 这山上的石头随风雨舞动 , 就好像大燕带着小燕要飞起来一样 , 神女行云布雨这么久 , 不要打湿了自己的衣裳才好啊 。
有人将这一联解读成为杜甫心中希望早日北归 , 不想行程被迟滞的情感抒发 , 当然也是能够讲得通的 , 不过这种意象转换 , 实在是有些突兀 , 缺乏情感的铺垫 。
我们简单地理解为杜甫对雨水连绵不绝的感叹即可 , 不必刻意在乎情感转折 。 毕竟前三联写景 , 尾联感叹也是可以的 , 不要因为他是诗圣 , 就认为他一定会按照“起承转合”去表达情感 。
本文图片
尾联“眼边江舸何匆促 , 未待安流逆浪归 。 ”
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出句一、三不论 , 对句则完全符合正格 , 所以这一联的平仄关系也是正常的 。
因此整首诗的平仄关系除了颔联做了对句拗救之外 , 都是正常形式(忽略首联诗病) , 从平仄关系来说 , 是符合格律诗要求的 。
尾联依然在写景 , 但是景色中附带了比颈联更浓烈的情绪 。 目之所及 , 都是匆匆忙忙的来往船只 , 这些人世间的过客啊 , 并没有因为雨长水急而耽搁回家的路 。 如果将这一联和颈联合起来看 , 确实可以理解为诗圣对北上归家的迫切 , 不过依旧不明显 。
首联写大雨转小雨 , 颔联写庭前院内 , 颈联烦恼雨长风急 , 尾联感叹过客匆忙 。
- 黑旋风&此人才是水浒中最虚伪的好汉,看似憨厚忠义,书中记载却令人发寒
- 音乐会&“中国民族歌剧唱段荟萃音乐会”琴台上演 经典旋律唱醉江城
- 诗人$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 杜甫|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 艺术|螺 旋
- 新疆|“万华镜旋之空”现身新疆赛里木湖上空 美轮美奂
- 荡寇志&黑旋风李逵的结局:手筋脚筋被挑断,被掐住脖子如同野猪任人宰割
- 传统|广西桂平:“诗香美少年”唱响“诗香美丽乡村”文化自信主旋律
- 七律@诗圣杜甫最悲苦的一首诗,被誉“古今七律第一”,很难被超越
- 诗圣#文圣、武圣、元圣、谋圣、诗圣、词圣、药圣、茶圣、剑圣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