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二 )


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没有想到的是reciprocity这种关联性的概念 , 其实很可能是中国思想被译借到欧洲的 。 因为这个词就是《论语》里面的“忠恕之道”的“恕” 。 传教士在翻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的时候 , 那个“忠”用的是loyalty , 就是“忠诚” , 但是“恕”居然选的不是宽恕、饶恕、宽容 , 而是reciprocity 。 所以这个词我觉得回过他们的系统里面 , 是有一点宗教的味道的 。 那么深入到中国的思想传统当中 , 那又是中国儒家学说里面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我们再简单地看一下它是怎么来的 。 《论语》里面有两处用到“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这句话被西方人看成是跟基督教里《圣经》的经律完全一样的 , 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 。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 , 德国有一个神学家叫孔汉思 , 这个人致力于推动一个世界伦理运动 , 说要有一个全世界人民共同认可的基本的伦理 , 一个最低的伦理标准 。 他提了两条原则 , 第一条就是“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他特别指出这一条原则在各大宗教传统里面都有 , 而最典型的就是基督教的《圣经》和中国的《论语》 。 理雅各也翻译过《论语》 , 他在这里面就引出了两个“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其实针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 第一个针对的是“什么是仁” , 第二个针对的“什么是恕” 。 所以理雅各把“仁”翻译成了完美的品德 , 就是至善 。 那么“恕”他用的是reciprocity这个词 , 我之前提到的欧盟的首任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用的也是这个词 。 那么 , 他为什么没有选人们常用的那些英文单词 , 而是用这个词翻译呢?他表示自己这样翻译是有根据的 。 他说朱熹曾对什么是恕做了一个注 , 这个注就是“尽己之为忠 , 推己之为恕” , 就是我把自己的东西做到最好 , 这是“忠” , 但是我如果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想一想 , 推己及人 , 这就是“恕” 。 如果推己就是恕的话 , 那么它就是一种和他者的关联 , 和外在对象的一种关联 , 所以这其实就是reciprocity本来所指的那个意思 。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那么这种关联涉及到文化的时候 , 西方就有这么一个概念 , 说其实文化可能是在一种寄生的方式当中得到再生产的 。 什么是寄生的方式呢?传教士进入中国了 , 那么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寄生到西方文化当中得到的一种发展 。 那么反过来 , 其实西方的文化也必然寄生到中国的本土文化当中 , 从而才能被中国人接受 , 被中国人理解 。
导师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宗教领域 。 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 。 代表专著有《神学诠释学》《西方文论概要》《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移动的边界》《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西方文艺理论史》等 。
此文据讲座录音整理 , 独家版权 , 转载请务必联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若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编辑:牛亚杰
审核:高巧燕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