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这位诗人校长让校园“诗意绽放”( 二 )


王晓云在学校里推广诗歌教学的目的 , 并非培养诗人 , 而是培育孩子们更为敏锐的感知力与更为洞彻的表达力 , 激活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锐度 , 以语言为桥梁和载体 , 让思维外显 ,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 , 提升到基于生命体验的“润物细无声” 。
王晓云说 , 自己从小就特别热爱文字 , 对文字也敏感 , 无论是开心或者伤怀、无论是热闹或者孤独 , 或者是成功或者失败 , 我都能从文字、从诗歌里获得共鸣 , 获得更多的力量
“在小学阶段 , 我曾经涂鸦过一两首幼稚的小诗 , 可惜没有留存下来 。 我真正动笔写小诗 , 是在初中阶段 。 第一首小诗 , 我记得写的是雪花 。 从初中、高中、大学 , 一直到工作 , 慢慢写了一些 。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 , 我所有的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 , 对我爱上文学 , 爱上写诗具有巨大的推力 。 大学和工作后 , 发表了一些习作和诗歌 , 对自己也更有激励 。 后来参加了诗社 , 写了一些诗歌获了奖 。 加入上海作协后 , 让自己有了更多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 。 ”
王晓云一直坚信 , 文字是有灵魂的 , 也一直在文字背后读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 “很多时候 , 读文字、读诗歌 , 往往是心与世界万物的对话 。 而当我借助诗歌呈现所见、所思时 , 既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 也是在和世界外物对话 。 我认为文字就是一个魔法师 , 它将同居稀释 , 将迷惘澄清 , 将快乐凝聚 , 将思考沉淀;它牵引着我观察、思考和记录 , 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 我同时也特别喜欢朗诵诗歌 , 可以说 , 写作和朗诵 , 是我的兴趣爱好 。 我在第二本诗集《追 , 城市的风》后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当笔尖亲吻纸面 , 文字与灵魂开始了神秘的互访 , 而声音则以另一种方式 , 让文字直立起身 , 悄然行走在读者心中’ 。 ”
在诗中受益匪浅 , 也将诗意之美传递下去 。 节目中 , 当主持人问到 , 诗歌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时 , 王晓云从三个方面予以回答 。
诗歌|这位诗人校长让校园“诗意绽放”
文章图片

写对联
一是审美 。
王晓云认为 , 诗歌是最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 ,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以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这一美的艺术形式 。
诗是内心独白 , 是和自然万物的对话 , 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歌颂 , 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与叩问 。 借助诗歌 , 我们可以描摹身边的一切景、物、人、事 , 也可以就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 ,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 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
诗里藏着作者与读者的各种形态:理想中的 , 过去的 , 现实的 , 未来的 , 得意的 , 失意的……无论哪一种形态 , 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 都是值得珍视的生命体验 。 当我们借助文字 , 以最凝练的形式将这种体验呈现出来时 , 诗意就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一种波荡 , 孕育出新的生命体验 。
二是树德 。
品诗 , 不仅仅是品味诗歌语言、意蕴本身 , 更是要品读诗歌背后的人文情怀与人生格局 。
品的过程 , 一定是关注内心成长的过程 , 遵循由感性向理性的阅读规律;一定是关照和审查自己内心的暗与亮、弱与强 , 思考人生与生命的过程 。 教师要从“人的高度”出发 , 紧扣“立德树人”这一目标 , 有效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引导学生放眼世界 , 立足本土 , 培育民族自信 , 为成长夯实精神地基 。
三是传承 。
古典诗词是文化之根 。 要夯实文化底蕴 , 就要自觉呵护文字的纯净 , 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料 。 这是读好、读懂诗歌的基本 , 也是培养情感、建立格局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