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狮到醒狮、从江湖到庙堂:《雄狮少年》背后隐匿的岭南( 二 )


醒狮难以养家糊口 , 自古皆如此 , 毕竟醒狮从没有成为主业;《雄狮少年》也没有给出烂俗的剧情 , 让阿娟赢了大赛 , 然后实现阶级跨越 , 一心醒狮了 。 电影的最后 , 阿娟背上了行李 , 仍旧去往上海 , 那里打工挣钱更多 。 当然 , 此时的阿娟 , 心中有鼓点 , 眼睛有光 , 君子豹变 , 阿娟已是雄狮 。
用醒狮完成人生蜕变 , 这是《雄狮少年》给出的主题 。 清晰 , 明确 。 虽说这一主题 , 说新不新 , 用传统民俗完成人生蜕变 , 在许多影视中都有体现;说旧不旧 , 说的是传统民俗如何有新意 , 只是如何与年轻一代结合起来 , 以前确实挖掘得太少 。
02 历史:从舞狮到醒狮 , 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
狮分南北 , 舞狮 , 是一个统称 , 在广东称为南狮 , 有取其发源地南海之意 , 主要还是与北狮区分 。 南狮写意 , 在套路、角色上均与北狮都有差异 , 这些还是外在 , 关键是醒狮与历史、民俗结合之密切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像明正统十四年“黄萧养之乱” , 佛山各里之人扮故事 , 彻夜金鼓震天 , 以舞狮助城镇解困 。
黄萧养之乱之于佛山意义重大 , 佛山首次进入正史 , 加快了社会的转型 , 使佛山迅速由一普通渔村成为南海六十四堡中的“首善之区”;再则 , 作为自然形成的市镇 , 实行堡、乡建制的地方事务均有地方乡绅主持 , 自然组织团练看家护院成为必须 , 聘请各地武师也蔚然成风 。 在这一点上 , 黄萧养之乱也间接助推了舞狮在岭南的推广发展 。
至于南狮为何称醒狮 , 有说是晚清时因“拿破仑睡狮论”而有了“醒狮论” , 遂变南狮为醒狮 。
“睡狮论”层累而成民族寓言 , 后世之人已难具体考证其缘由 , 但毫无疑问 , “睡狮论”是基督教中的“唤醒”主题 , 是启蒙话语 , 是进步史观 , 是晚清救亡图存思想的一个体现 。 学者施爱东层层“剥笋” , 勾勒出了“曾纪泽—梁启超—晚清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这样一条大致的传播路线 。 此不是本文所论述要点 , 不作具体论述 , 但无疑“醒狮论”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方方面面 , 知识分子自不必说 , 曾纪泽、梁启超先后有中国“先睡后醒论” , 高燮、蒋观云都创作出《醒狮歌》 , 至于邹容、陈天华用“醒狮”“睡狮”为意象而创作出的诗歌 , 更是影响甚巨 。
从舞狮到醒狮 , 此一民俗活动在社会层面获得了极大的影响 , 舞狮在华南地区不仅专称醒狮 , 更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 。 到了90年代 , 徐克拍摄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时 , 还是让黄飞鸿在最后说出那句:“我们不止要练武强身 , 以抗外敌 , 最重要的 , 还是要广开民智 , 智武合一 , 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 ”醒狮之民族自强意象竟主导了话语百年 。
|从舞狮到醒狮、从江湖到庙堂:《雄狮少年》背后隐匿的岭南
本文图片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 , 体现大工业的逻辑 , 醒狮是写意的艺术 , 有传统中国的情致 。 像中国本无狮 , 狮子生活在草原 , 不上山 , 也不下山 , 舞狮之舞 , 不过是祥瑞的表达 , 有狮舞传统 , 也与节庆相辅 , 移风易俗 , 渐次构建了岭南的醒狮民俗 。
03 民俗:采青是精髓 , 有着美好寓意
《雄狮少年》是电影 , 有自己的语言 , 不好也不便对岭南民俗做过多解读 , 但不说不等于没有 。 举一例来说 , 无论是高桩狮、高台狮、高竿狮 , 还是凳狮等传统舞狮 , 几乎都有过桥环节 。 佛山有“行通济”民俗 , 正月十六 , 从晨至暮 , 男女老幼会会相伴过桥 , 过通济桥是民俗仪式的核心 , 却非全部 , 整个行程是一个封闭的环形路线 , 就是所谓“兜大圈 , 行大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