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东西问)考古文旅|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专访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齐东方
中新社采访人员 曾静宁 胡默达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文章插图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大路。因汉唐时期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称作丝绸之路。如今,丝绸之路上仍有一些行路人,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齐东方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横穿中亚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考察丝绸之路,在发掘中参与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出土。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文章插图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新 摄
齐东方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丝绸之路形成后,中西方的文化、历史走向发生了改变,反映出对外交流开放的重大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最为繁荣,这个时期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有许多中国人到访西域。您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当时哪些社会风貌在发生变化?
齐东方:我认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意义是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通过商品贸易,形成了文化交流,最后演变为一种融合。所谓融合,实质是互动和选择。
在丝绸之路的考古发掘中,中国新疆地区出土大量织物。如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中发现的大批织物,大致分三类,分别为中原、当地和西方的产品。参照出土和采集的汉式镜、五铢钱、汉文木简以及罗马玻璃,可见尼雅作为丝绸之路中的一站,不仅有中西商品的交流,也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艺术风格的融合。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文章插图

尼雅遗址出土的汉式镜。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新 摄
许多珍贵的器物也表明中国与西方诸国的往来十分密切。比如,胡瓶器身椭圆形细长颈,流口作鸟啄形,带盖,口部到腹部有弯曲的把。文献记载它来自东罗马等地,形状奇特。胡瓶虽然不是中原汉人的发明,但使用方便,很快成为唐人生活中新崛起的器类,并以陶瓷制作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重要的还有家具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人原本席地而坐,相配合的家具是低矮的几、案之类,后来从西域传来轻便坐具胡床,即今天的折叠凳,俗称“马扎儿”。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为交床,使用时下垂双腿,双足着地。之后又受佛教的垂脚坐式的影响,出现了高腿椅子。高背椅子在唐代叫绳床或倚床,宋代有人解释,说是一种可以垂足靠背的坐具。因为胡床的输入,木字旁的“椅”字于唐末正式出现。宋代以后中原人改变了跪坐的习惯。
通过丝绸之路,着装奇特的胡人、胡姬还带来了异域审美倾向,使唐代女性服装由全身障蔽到窄狭贴身,再到袒胸露肌。这是一个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其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是社会风尚、思想观念的深层变化。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文章插图

唐代服饰(现代制作)。中新社采访人员 田雨昊 摄
总的说来,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商业往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等思想观念。中西的碰撞、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汉唐时期文化新的整合和盛世辉煌的出现,也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