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二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的考古研究成果,不少与丝绸之路有紧密联系。您认为在丝绸之路形成中有哪些关键因素?
齐东方:丝绸之路始于古代君王的统治观念发生变化。中国早期的地缘政治治理观念谨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唐时期,君王的统治观念出现了变化。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发生的“张骞通西域”事件,动摇了传统观念。之后,不论是隋炀帝会见二十七国宾客,史无前例地在中原举行犹如“万国博览会”的政治商贸活动,还是唐代君王采取积极主动的对外活动,都极大促进了中外交流。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文章插图

“丝路雄关”嘉峪关。中新社采访人员 高展 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丝绸之路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胡商作出了极大贡献。
中西方商贸文化交往最多的两个民族是波斯人和粟特人。其中,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关系最密切的是粟特人。他们来自中亚地区,正好在丝路要道上。粟特民族以经商著称。他们曾大规模前往开放的唐朝经商、定居。在中国发现的粟特人墓葬文物中,许多冠以康、史、安等中国姓。唐朝通商文书上还经常可见来自粟特的译语人(即今翻译)签名。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曾提到,怛(dá)罗斯之战后,绿洲丝路逐渐衰落。不过,中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文化往来依然通过海上丝路接续。有哪些因素推动着延续和发展?
齐东方:随着对外接触增多、视野不断开阔,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方式、途径去延续往来,反映出对外交流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怛罗斯之战加上安史之乱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畅通的陆路(绿洲丝路)也从此衰落,这是中国丝绸之路发展的大转折。
到8世纪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开始兴起。中西方之间的海上丝路交流确实发生,且存在其必要性。
【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从考古学证据来看,中国出土的汉唐时期罗马玻璃、波斯银器、银币以及象牙、香料等等,可以证明中国与南海诸国及欧洲之间存在海上贸易。从史料文献来看,汉代开始,中国地缘政治观念不断放开,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经济有所发展,加之大运河的开凿衔接南北,为比较重视对外交往的隋朝和唐朝创造了发展海上丝路的条件。此外,陶瓷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得以大量通过海上丝路出口,物美价廉的陶瓷深受外国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交通比陆上交通更方便。陆路运输只能靠骆驼,条件恶劣,很难运输陶瓷等易碎品,而海路更加平稳。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从丝绸变为陶瓷,同运输方式也有关系。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 | 齐东方:如何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来理解中西文化的互动与选择?
文章插图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斌 摄
总而言之,人的探索欲望是无法阻挡的,人为的阻挡只会存在一时。人们终会发现,开阔眼界之后,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人会不断进步。
中新社采访人员: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您认为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学者应秉持怎样的治学态度?对于中国考古学现状和未来发展,尤其是在丝绸之路考古和研究领域,有哪些方面仍待关注和突破?
齐东方: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汉唐考古而言,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变化尤为重要。而且与其他学术课题的区别是,实地考察是必需的。不仅如此,无论考古学者去过多么重要的地方,这些点都代表不了线,路线连接着各个点,点线结合才能构成更真实的丝路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