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译家言|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东西问)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中新社采访人员 史元丰 万淑艳
中新社|东西问·译家言|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文章图片

欧洲汉学研究始于200年前 , 而欧洲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则始于更早的16世纪 。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认为 , 尽管汉学和翻译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了作用 , 但中西互译之间仍存“不对称”:中国人几乎把所有西方文化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 , 而西方人对中国却知之甚少 , 原因在于西方的“霸权话语” 。
中新社|东西问·译家言|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文章图片

2018年8月 , 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市花溪开幕 , 来自法国、德国等24个国家38位翻译家与莫言、铁凝、贾平凹、余华、阿来等50多位中国作家参加研讨会 。 中新社发 贺俊怡 摄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 。 中西方之间如何才能消弭隔阂、交流互鉴?德国知名汉学家卜松山(Karl-Heinz Pohl)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 讲述如何通过翻译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
【中新社|东西问·译家言|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长期研究中国哲学、近代美学 , 翻译多部中国名著 , 出版了学术专著 , 为何如此关注?
卜松山:我是通过林语堂的哲学著作《生活的艺术》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 , 我在高中时读过这本书 , 它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迷人视角 。 后来 , 我读了一本关于禅宗的书——美国哲学家阿伦·瓦兹的经典著作《禅之道》 , 它非常令人着迷 。 这本书表明 , 禅宗与其说是一种日本现象 , 不如说是一种中国现象 , 是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的融合 。 我的宗教背景是天主教 , 与禅宗的相遇让我颇受启发 , 大大拓宽了我的世界观 。 这也让我51年前在德国汉堡大学从地球物理专业转到汉学研究 。
中新社|东西问·译家言|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文章图片

2018年11月 ,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漳州林语堂纪念馆参观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斌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研究中国文化长达半个世纪 , 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历程?中国文化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您如何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卜松山:首先 , 我研读了中国丰富的思想史 。 虽然我的兴趣始于佛教 , 但很快学会了欣赏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文化 。 我了解到 , 前现代中国的这些世界观并非相互排斥 , 而是相互补充和影响 。 今天 , 我发现这三种教义中的每一种都同样引人入胜 。 他们大大拓宽了我的世界观 。
然后我又研读了中国近代史 , 特别是欧洲殖民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 即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和抗日战争 , 我开始明白这如何影响了今天中国人的态度 。
我在教课或写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时 , 首先会尝试展示中文的特殊性 , 然后再介绍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 , 从日常文化的角度来解释 。 我还介绍了中国超过几千年未间断过的历史 , 如此长的历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 最后 , 我试图展示 , 如何结合文化背景来理解中国人的行为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是《桃花源——陶渊明诗集》、李泽厚《美的历程》等书的德文译者 , 在翻译过程中 , 您如何克服翻译的“不可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