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从涿鹿之战,到燕赵并立,河北一步步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孕育( 十 )


中山三器铭文总和1123字,其中鼎铭文469字,仅次于西周宣王的毛公鼎,创下战国青铜器长铭之最。
这些文字,填补了史书记录稀少的不足,记录了中山在大国夹缝中博弈求生的历史。
其中一件铜方壶上,用小篆写有这样一段话:
“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
敬贤爱民,这是中原文化中君王治国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中山王公式将它刻于铜壶,传于子孙,可见已经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战国中期,中山国国力逐渐强盛。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市南部、石家庄市大部、邢台市北部及衡水市西部,南北约200公里,东西约150公里。
今天生活在燕赵大地上的我们,脚下有很大一部分土地,其实曾属于古中山国。
公元前296年,几乎完全华夏化的中山国,却被一支穿着西北戎狄之服的骑兵军团灭国。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骑兵来自一个中原正统国家——赵国。
玉猪龙!从涿鹿之战,到燕赵并立,河北一步步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孕育
文章插图

河北博物院按考古发现复原重现的赵王城城墙,它表明两千多年前战国都城城墙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防雨排水系统。河北日报采访人员 赵杰摄
四战之地的赵国
2020年9月,张家口蔚县代王城遗址。遗址周边的农田里一片金黄,粟谷被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
遗址地处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着适宜谷子生长最佳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同一时间,在邯郸市赵王城遗址周边,也是一派丰收景象,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颗粒饱满的玉米棒从收割机的翻斗倒入农家的电动三轮车里。
蔚县代王城,东经114.68度,北纬39.90度。
邯郸赵王城,东经114.43度,北纬36.57度。
河北这两座几乎在同一经度的古城,南北相距372公里之遥,它们无论地理环境、气候、主要粮食作物、民风民俗都有着巨大差异。
但在战国时期,蔚县代王城、邯郸赵王城属于同一个诸侯国——赵国。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燕赵的“赵”在冀南,怎么会和张家口有关系?
这要从赵国的开国之君赵简子说起。
在赵国的历代国君中,赵武灵王知名度可能最高,而他在推行胡服骑射时曾说:“简、襄主之烈,计胡(北方少数民族)、翟(翟国,在今天的陕西省耀州区、富平县一带)之利……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也说:“今吾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意。”
可见在赵氏子孙心目中,赵简子是立国始主。
赵简子,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三家分晋前晋国的实权人物。
在他事晋期间,最大的功业是制定了以晋阳(今太原)为中心,向南、北发展的战略。南,是冀南豫北一带;北,是当时的代地,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
正是赵简子的这一战略布局,使自己及其后代从“山西卿相”变成了“河北王侯”,也使赵得以和燕并称,成为后世河北的共同源流。
其实,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晚期(至迟公元前551年),邯郸已成为赵氏封邑,但一直被赵氏的庶传支族控制,不在赵简子之手。
赵氏南北扩张的战略,经父子两代人接力完成。
公元前490年,赵简子在晋国贵族内战中胜利,夺取了冀南豫北控制权;公元前475年,其子赵襄子,吞并代国,将赵氏的北疆推进到今天桑干河、洋河一线。
这两个地区,也成为后来河北境内战国赵的关键版图。
在今天的河北博物院,有一段按考古发现复原重现的赵王城城墙,它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战国都城城墙较为完备的防雨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