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泽民!长城,在这里将高山、雄关、大海连成一体。( 四 )


“这也是大境门作为长城线上最独特关隘的最大特色。”河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办公室主任、河北省长城保护协会会长孟琦说,“人们一般认为,长城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但实际上,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长墙,而是以墙体为主体,同大量的关隘、城堡、烽燧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常文鹏介绍,现在人们看到的大境门,其实是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小境门的西侧新开的。清时长城的防御功能已弱化,而一个高大的门,更能强化茶马互市、交流互通的开放形象。
2020年9月,张家口怀安县城南城墙巷。
一座仿古双层灰檐、挂着烫金大字巨匾的老店门前停满了外地车辆,人们在排队购买远近闻名的“柴沟堡”熏肉。这个以熏肉闻名的“柴沟堡”,同样也是长城的一部分。
古代的“堡”,是指“用土和石块修筑而成的小城”,也有“有城墙的村镇”“构筑的军事工事”之意。明正统二年(1437年),为巩固边防,抵御蒙古入侵,明将在当时的“柴沟营”的东部夯土重修堡城,命名为“柴沟堡”。
“明长城防御体系构建非常科学实用,由镇、卫、所、城、堡、敌楼、烽火台、边墙等组成,体系严密,层次也非常分明。”常文鹏拿起笔,在一张纸上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示意图:
烽燧一般在长城外侧,起瞭望预警的作用;
长城墙体在明代一般被称为边墙;
边墙内分布着大量城堡,这些军堡或民堡(数量较少)是长城关堡体系中基础的防御单位,开始是官兵屯田驻戍,用于军事防御,后来家属随军落户、民众投靠,比如张家口堡、来远堡、柴沟堡等。
再高一级的所城、卫城,都是明代卫所体系下的不同城池。比如现在万全县万全镇,就是当年万全右卫城的所在地。
最高一级的,则是镇城——
张家口市宣化区。
三檐两层、高近30米的清远楼坐落在城市中心,站在清远楼上,南面的镇朔楼(鼓楼)清晰可见。极目四望,残存的古城墙,正南的拱极楼、西边的大新门依稀勾勒出600多年前“宣府镇城”的宏伟轮廓。
“宣化早在唐代就开始建城,但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是在明初扩建并成为宣府镇城之后才进一步凸显的。”孟琦说。
因距京师最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宣府镇在明代被列为“极冲”之地,于是便有了“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说。
宣府镇辖宣府前、左、右卫,万全左、右卫,怀安卫等11卫和云州、龙门等7个千户所,城堡若干,是京师北部最重要的军事机构。
“明长城有‘蓟镇城墙、宣府校场’的说法,宣化在当年的地位,有点类似现在朱日和的意思。”孟琦进一步解释说,宣府作为北方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每年朝廷的阅兵仪式多在宣府举行,故而宣府的阅兵校场极为壮观。
明代建筑的宣化城规模宏大,七门一关,仅次于京师的九门格局。现除南城门楼保存较好,其他门楼、瓮城、角楼等均已无存。
宣府镇城不仅成为军事防御中枢,本身也因为城墙高大,成为具有独立作战功能的军事堡垒。当时宣府镇不仅在北方诸镇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国的城市中规模也不小。
“如果说秦皇岛、承德境内的长城防御功能主要由坚固的长城墙体、关隘这些‘硬件’实现的话,那么在张家口一带,长城的防御功能则更强调充分发挥镇城、卫所、堡寨与长城边墙、烽燧系统结合起来的立体军事系统的协同性。”常文鹏表示,这是张家口长城最显著的特点。
究其根源,由于张家口处于太行山、阴山和燕山山结地带,山势复杂多变,冲沟裂谷众多,所以长城墙体的连续性很难保证。从军事角度来看,在重要点位上布置大量烽燧、城堡更具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