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权
武义县有座明招山 , 山虽不高 , 却因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丁内艰 , 居明招山 , 四方之士争趋之”(脱脱《宋史?吕祖谦传》) , 从而成了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化重镇 。
冬阳柔暖的一个午后 , 我们由武义县城出发 , 过白溪 , 经下陈、上陈村 , 左转进入田野 , 见前方一馒头型小山隆起于田亩间 , 周围诸山争相趋之 , 呈群龙戏珠之形胜 , 想必这就是明招学者诗文中常提到的“玩珠山”了 。 转过玩珠山 , 明招山已赫然在眼前 。
本文图片
诸山争趋的玩珠山 。 张建成/摄
明招山位于武义县城东郊6公里处 , 山上建有明招寺、明招讲院和吕祖谦家族墓葬群 。 据《武义县志》载:“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东晋开国元勋——“兖州八伯”之一阮孚外调广州刺史途中 , 弃官隐居于此 , 晚年又舍宅建刹 , 原名“惠安寺” 。 五代后唐德谦禅师来此“开山聚徒” , 弘扬佛法 , 将修葺一新的寺院更名为“明招寺” 。 清乾隆帝敕改“智觉寺” , 然民间一直沿用“明招寺” 。
南宋建炎初 , 由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迁居武义南乡、绍兴八年进士巩庭芝(1099~1163)曾在此聚徒讲学 , 首开明招讲学之先声 。 南宋乾道年间 , 吕祖谦先后两次在此为父、母庐墓守丧 , 把明招讲学推向高潮 , 并创立了“明招学术” , 明招山遂成为“浙东学术”的发祥地之一 。
本文图片
明招山 。 张建成/摄
原以为明招讲院是设在明招寺里面的 , 来到明招山才发现并非如此 。 在明招山南麓 , 茂林修竹掩映之中 , 智觉寺(即明招寺)在东 , 庙宇巍峨 , 气势恢宏;明招讲院在西 , 是平房四合院 , 含蓄内敛 , 玲珑幽雅 。 驻足于此 , 顿觉有一种寺院与讲堂共生、儒家与释家包容的和谐意境 。
本文图片
叶一苇题写的明招讲院 。
我们此行专为探寻南宋文化而来 , 于是直奔西边而去 。 行不多远 , 只见一堵青砖照壁上赫然题写着“明招讲院”四个金色大字 , 细看是著名篆刻家、浙江文史馆馆员叶一苇先生的手迹 。 进山门 , 庭院中一棵丹枫翼然相迎 。 穿过庭院 , 见讲院大门门楣上悬有“婺星之光”四字匾额 , 门左右有一副叶一苇先生撰写的对联:“莫嫌此处袈裟地 , 曾是宋时文化山” 。 进入讲院 , 有一传薪亭 。 传薪亭后是一宽敞明亮的大天井 , 两旁是厢房 , 中有两株树龄300年的石榴 , 老枝新叶 。 沿厢房旁长长的走廊一直到底 , 即为讲台 。 讲台上立着吕祖谦塑像 , 右手持一卷书于胸前 , 左手背于身后 , 神情生动 , 似在给学生认真授课 。 置身其间 , 仿佛看到讲台下坐满了南宋青年才俊 , 正全神贯注地聆听大师的精彩讲学 。
本文图片
讲台上的吕祖谦塑像 。
从讲院西边旁门出来 , 有一花园 , 面临碧池 , 背靠小山 , 回廊亭榭 , 曲径通幽 , 恍惚误入姑苏园林 。 花园北面平房的廊道上 , 列有一排碑林 , 内容多为吕祖谦及族人的墓志铭和历代修建明招讲院的碑记 , 碑面黄褐色 , 碑文有脱落 , 仿佛是一位位沧桑老人在向游人讲述着明招学术文化的生成、传播与薪火相传——
- 文化@禁渔不忘江南韵
- 寒香&玉骨冰魂不染尘,东风入夜花千树,梦绕江南第几村
- 组委会&充满含金量的“杰出贡献奖”,北京冬奥会设计中的江南智慧
- 北京青年$东方卫视春晚官宣,海派、江南、传统与科技融为一体
- 天官@墨香是写作圈天降紫微星?仅有三部作品却能够火遍大江南北
- 沙孟海!书法家白蕉,其书法响彻大江南北,近代写“王羲之”书法第一人
- 长毛$一百多年前,太平军进攻江南,江南百姓是如何求生的?
- style&又飒又美的江南征和钟楚曦谁不喜欢?悄悄告诉你,她们一键优雅的秘决是这个
- 江南客&表达思乡的一首诗,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没有读过
- 书法&唐伯虎书法太美了,不愧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