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83岁知名书法家周慧珺辞世,曾称“书道苦旅”伴终身( 二 )


近些年 , 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与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手举办各种活动 , 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 , 每年举办“周慧珺杯”活动 , 展览涵盖扇面、小品、临帖与创作等各方面 。 潘善助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 2021年上半年 , “周慧珺杯”系列活动的内容是“宋四家临创作品展” 。
在本该轻松安享晚年的这些年 , 周慧珺对书法的探索一直没有止步 。 对于旧文《书道苦旅》命名的由来 , 她如是说:“老了 , 有很多想法 , 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 , 总感觉自己可以写得更好一些 , 但是精神、体力、思想力却衰退了 。 ……你知道该变 , 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 , 突破不了 , 这就是所谓的‘书法苦旅’ , 这种‘苦’伴随人终身 。 ”
父亲|83岁知名书法家周慧珺辞世,曾称“书道苦旅”伴终身
文章图片

周慧珺
据周慧珺学生介绍 , 就在二十日前 , 周慧珺先生刚刚度过自己的生日 , 也在弟子的主持下出版发行了《周慧珺谈艺文综》一书 。
父亲|83岁知名书法家周慧珺辞世,曾称“书道苦旅”伴终身
文章图片

周慧珺生前
延伸阅读:周慧珺忆学书之路
我是幸运的 , 小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 , 并且一生执着于此 。 那就是书法 。
过去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环境 , 我的书法学习可以说是受父亲的影响 。 父亲是商人 , 但是他酷爱收藏书画 , 家中也悬挂书画条幅 。 在我小时候 , 他便让我们临习“赵”字 , 在父亲的眼里 , “赵”字代表书法的正统;他还坚持认为写字是一个人的门面 。 在父亲的督促下写字便是我的日课 。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发现父亲书柜中的《蜀素帖》 , 从那开始似乎找到了书法与我的契合点 。
在那之前对书法的认识比较浅薄 , 只能依样画葫芦 。 真正学习书法是在1962年 , 那时上海市青年宫开办了书法学习班 , 云集了上海顶尖的书法师资 , 由沈尹默先生亲自执教 , 还召集了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一批享誉书坛的名家 。
在青年宫学习班 , 临帖是必修课程 , 那时临习了很多碑帖 。 包括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 , 等等 , 并着力探索“二王”、赵孟頫等帖学书法的奥妙 。 我在青年宫学习时期写得相对清秀 。
拱德邻先生为人耿直 , 对学生要求严格 。 先生对于“悬腕”的重视使我受益匪浅 , 他强调“学书必先学会悬腕 , 同时人要站正 , 笔墨才能随心而动 , 灵动自如 , 肆意挥洒” 。 每次上课他除了讲授笔法外 , 还当场为我们批改作业 , 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大字小字他都悬腕作书 。
父亲|83岁知名书法家周慧珺辞世,曾称“书道苦旅”伴终身
文章图片

周慧珺作品
沈尹默先生则强调“提按、运肘” , 他说“写字不必笔笔中锋 , 要妙于‘起’‘倒’ , 达到四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字的结构就是布白 , 字由点画组成 , 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 , 虚实相生、相守 , 才成艺术品” 。
我有时到沈尹默先生家中 , 先生家中宾客盈门 。 他会要我拿出习作给他看 , 他常勉励年轻人要好好学习 , 说“年轻人如一张白纸 , 可以画最好最美的图画” 。
翁闿运老师是我从学时间最长的前辈 , 他热情、随和 , 对于用笔结构、技法都有独到的见解 , 并且精于碑帖研究 , 收藏的碑帖丰富 。 翁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难忘 , 包括书法、历史、碑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 可以说 , 在青年宫学习的这个时期我打下了比较夯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