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托·波拉尼奥|波拉尼奥的魅影纪实

罗贝托·波拉尼奥|波拉尼奥的魅影纪实
本文图片

(罗贝托·波拉尼奥 网络图片)
马尔克斯曾说 , 人不在于活多少日子 , 而在于记下多少日子 。 这放在罗贝托·波拉尼奥身上是贴切的 。 波拉尼奥形象或许是任意的 , 取决于友人、女人们都记下了哪些面孔 。 他的人生和作品一样成了谜团 。 寻访波拉尼奥 , 就像小说《2666》里 , 一堆文学评论家在研究神秘作家阿琴波尔迪——发烧的推崇者在探究著作、生平与事迹 。 《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一书很奇特 , 像一部探访人证 , 搜集“口供”的“证言之书” 。 目标是拼凑波拉尼奥的碎片 , 补缀作家传奇 。
尽管这比喻不甚合宜 , 波拉尼奥不是“疑犯” 。 但他的文学 , 却布满疑点 。 从代表作《荒野侦探》到巅峰作《2666》 , 皆是如此 。 加之流亡者、叛逆者、成瘾者、行踪不定者 , 这些标签足以构成隐喻的魔法 。 就像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 总能找到各种疾病潜藏的文化符码 , 发现其间的类别与级差 。 桑塔格对波拉尼奥的推崇 , 也许与他身上隐喻符号很多 , 不无关联 。
我们会发现口述艺术潜藏的虚构性 。 间接访谈 , 本来就是转述与回忆 。 有理由怀疑 , 其间必有那类添枝加叶的故事制作者 , 释放关于波拉尼奥的更多迷雾 。 袪魅 , 永远与复魅同时 , 这正是魅力所在 。 作者莫妮卡·马里斯坦 , 和波拉尼奥有相同癖好 , 擅以文学作为侦探方法 。 可能是采访人员出身的作家的“后遗症”——好奇真相 , 有一双破案的眼睛 。 这种叙事新可能 , 不妨谓之侦破性叙事 。

波拉尼奥的故事 , 从诗性而来 , 对他而言 , 小说是诗的衍生 。 这是一种调和能力 。 作品里诗性与暴力 , 纪实和虚构被弥合 。 无法否认 , 阅读其作 , 总有想找线索 , 挖掘原型的冲动 。 似是而非 , 徒劳而返 , 又是魅力所在 。 “现实以下主义”与现实主义有何关系?或许是打开作家脑袋的一条回路 。 波拉尼奥始终在处理这层“关系”——它造就了剥离虚构与误导欺骗的无止境游戏 。
小说的自传性元素 , 是现实主义伪装的路标 。 它构成一种表象:仿佛作家剥去隐喻和虚构特质 , 让小说无限接近了叙事散文 。 “现实以下” , 是现实主义诱引的陷阱 , 陷落后才知底下并没有真实 。 “《2666》是什么?如果不是人类的巨大黑洞 , 不是犯罪 , 不是恐怖 , 那它到底是什么?这种邪恶又怎么能被理解呢?罗贝托将读者带入黑洞 , 黑洞就是现实以下主义的概念 。 ”利用自传元素 , 还原作家形象 , 注定只会得出任意性 。 他或许在露营 , 或者在酒吧 , 也许 , 午夜前他抵达巴塞罗那……
作家与诗人挚友 , 马里奥·圣地亚哥 , 践行着现实以下主义 。 这个古怪名字背后 , 既没什么宣言 , 也没有正式团体 。 它是一种松散态度 , 与墨西哥文学圈保持距离 , 甚至鄙夷 。 它不左不右 , 既与高雅派无关 , 也看不惯先锋派 。 《荒野侦探》把这种观念表述出来 , “这本书里讲述的就是一群集结成‘本能现实主义’团体的年轻诗人的故事” 。 在拉蒙·门德斯看来 , 波拉尼奥是个故事贩卖者 。 他在墨西哥就是为了弄到当地诗人的故事 , “将其写成小说 , 然后出名 , 赚钱 。 ”门德斯在《荒野侦探》中 , 就是潘乔·罗德里格斯 。
“现实以下”与“本能” , 是对应指涉 。 现实以下就是本能基石 , 暗示伦理力量压倒了审美原则 , 标志一种被生存位置所决定的文学态度 。 梅迪纳说 , “这些伦理道德的关键就是诗人战略性和批判性的边缘化身份 。 ”它不断试图靠近深渊 , 冒险游击 , 不惜惹怒众人 。 “我们幻想的有关现实之下主义的乌托邦式的失败也能在波拉尼奥的作品中找到 。 ”因为这个团体出现时 , 就有点儿戏仿味道 , 也有些实用气 。 “他对我们说:‘你们就是嬉皮士 , 你(马里奥·圣地亚哥)是艾伦·金斯伯格 , 你(门德斯)呢 , 就是格雷戈里·柯尔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