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托·波拉尼奥|波拉尼奥的魅影纪实( 三 )



波拉尼奥的情感价值无法脱离虚构去理解 。 叙事是第二位的 , 不拘小节是天才的特权 。 他不在意故事有无重复 , 对节奏与结构也不精心控制 。 高潮突然就冒了出来 , 随性而至 , 只能用生命激情解释这种“活的文学” 。 波拉尼奥并不在拉美文学爆炸核心 , 他已是冲击波之后的第二波 。 恰逢第一代拉美巨匠离世 , 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略萨等人地位未定 , 还未封神的时期 。 在我看来 , 或许可将波拉尼奥视为照见文学爆炸的“后视镜” 。
他与同行间的“并不对付” , 也显出其与拉美文学既有亲缘 , 又很疏离的断裂 。 波拉尼奥有骄傲的优越感 , 不止一人回忆他爱吹嘘 , 又承认他的确博学 。 不过 , 他与博尔赫斯洁净的博学截然不同 , 他毫不避讳禁忌 。 他强调自我成就 , 无需什么前辈和导师 。 “那个六亲不认的波拉尼奥 , 那个甚至想‘斩首’奥克塔维奥·帕斯 , 认为他阻碍了自己发展的波拉尼奥 。 ”而他对阿连德的鄙视 , 又如此彻底 , “叫她‘作家’都算是给她面子了 。 我甚至不认为她称得上是‘作家’ , 顶多算个写手吧” 。 在这份写手清单上 , 他还加上了斯卡尔梅达 , 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 。
这并非完全客观 , 这些作家都畅销获奖 , 且大多与波拉尼奥有些个人恩怨 。 “爆炸后文学的作家们将波拉尼奥塑造成一个‘挑衅者’的形象 , 排挤他在文学圈的地位 。 ”富恩特斯非常冷淡地忽略他 。 正如略萨给出了解释 , “他写评论文章时是六亲不认的 , 他严苛地批评了很多前辈作家 , 当然这是挺好的一件事 。 ”然而 , 这也说明波拉尼奥的品位洁癖 , 在道德和审美上都有极高预期 。
附庸的、工具化的文学 , 是不道德的文学;只谈可读性、消闲的文学 , 是非审美的文学 。 在他看来 , 真正的作家 , 属性是痛苦的 , 写手则贩卖着轻松、通俗与惯常 。 “一个写手从不承担美学上的风险……他们根本不明白文学和其他任何一项艺术一样 , 需要有不同层次的审美和哲学深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