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初一语文上册《狼》相关知识点( 二 )


5.原文:狼亦黠矣 , 而顷刻两毙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注释】
黠:狡猾 。
变诈:巧变诡诈 。
几何:多少 , 意思是能有多少 。
耳:罢了 。
【译文】
狼也够狡猾的了 , 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 ,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④段):记叙了屠户归途中遇狼、杀狼的经过 。
第二部分(第⑤段):作者议论、嘲讽贪婪狡猾的恶狼 , 点明文章主旨 。
五、问题归纳
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交代了一个屠户 , 卖完肉走在回家的路上 , 被两只狼紧追不放 。 简单几笔 , 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险 , 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 扣人心弦 , 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作铺垫 。
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骨头被扔完了,两狼“并驱如故”,狼并没有满足,暴露了狼贪婪的本性 。 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 。 情节引人入胜 。
3.“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只狼的反常行为让人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4.“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说明表面上看狼很聪明 , 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 , 使他丧失警惕 , 等待与打洞进入柴草堆的那只狼前后夹击 , 最后却弄巧成拙 。 这句话是点睛之笔 , 呼应上文 , 上文的悬念得以揭开 。
5.作者结尾处发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 文章结尾的议论 , 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 , 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 , 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 画龙点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
六、课文主题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 , 最后杀狼的故事 , 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 , 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 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主丢掉幻想 , 敢于斗争 , 善于斗争 , 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 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 初三研究中心尊重版权 , 如有侵权问题 , 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