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你是否思考过注目礼的意蕴?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六 )


生活|你是否思考过注目礼的意蕴?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图片
|张幼仪长子徐积锴|
幼仪有子如此 , 平生可慰!在今天也许平常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 其子有心如此 , 实在难得 , “母如得人 , 儿请父事”令外人也动容 。 张幼仪说 , 每个读到徐积锴这封信的人都说 , 言辞间看得出他是徐志摩的儿子 。
正如梁秋实所说: “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 , 她尽了她的责任 , 对丈夫的责任 , 对夫家的责任 , 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 , 都值得令人尊重 。 ”
生活|你是否思考过注目礼的意蕴?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图片
|陆小曼|
陆小曼 (1903年-1965年) , 江苏常州人 , 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 , 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 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 陆小曼擅长戏剧 , 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 她还谙昆曲 , 也能演皮黄 , 写得一手好文章 , 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 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 。 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 享年62岁 。
1926年秋 ,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举行了婚礼 , 到场的宾客有百八十人 , 很是热闹 。 但在那之前 , 很多人都是不看好两人的结合的 , 包括双方的父母 , 而且徐志摩的父亲甚至提出要求 , 得张幼仪同意才行 。 因为他们从始至终就没接受徐志摩离婚的事实 。
那时时候的张幼仪 , 因痛失爱子 , 对德国已然没有没有太多留恋 , 而徐家人更是一再写信希望她能回国 。 在德国生活的几年 , 张幼仪的思想变化非常大 , 她本不想再卷入徐家的是非中 , 但看在徐家二老的份上 , 她还是选择了回来 。
张幼仪回国后 , 由八弟张禹九接洽 , 回了娘家 。 公公婆婆和徐志摩知道她回国后 , 都一起到了上海 , 住在一家旅馆里 , 张幼仪将自己安顿好后 , 便去见了公公婆婆以及徐志摩 。
公公婆婆见了张幼仪后 , 自然免不了寒暄一番 , 然后便切入主题 , 问张幼仪是否真的与徐志摩离婚了 , 张幼仪说是真的 。 而后 , 公公婆婆又问:“那你反不反对他同陆小曼结婚?”其实二老不明白 , 徐志摩再不再婚 , 与张幼仪是毫无瓜葛的 。 但张幼仪是个通透的人 , 她能理解公婆的思想 , 所以她还是作了回答 , 平静地说出了“不反对”3个字 。
可就是这3个字 , 让在场的徐志摩高兴到尖叫 , 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起来 , 一不小心就将戴在手上的“勒马玉”戒指甩了出去 , 而且是从窗户飞出去的 。 这下徐志摩可着急了 , 因为那是陆小曼送给他的订婚戒指 。
徐志摩冲下楼 , 在旅馆下边找寻了半日 , 也没找到他的那枚戒指 。 最后只能作罢 。
后来张幼仪在自传里还写过这一段 , 从她一进屋 , 便发现徐志摩手上戴着一个很特别的玉戒指 , 成色非常之好 。 戒指被甩出去后 , 徐志摩像发了疯似的 , 找遍了楼下的每一个角落 , 可戒指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 连碎片都没找到 。
都说结婚前把戒指弄丢 , 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 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迷信 。 可在徐志摩这 , 似乎是“真理” 。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 , 虽然也有过几个月的甜蜜日子 , 可很快两人就生出了嫌隙 , 矛盾不断 。 最后 , 一个英年早逝 , 一个素服终身 。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苏仙 。 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 , 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 。 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 , 奔走师门 , 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