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商邢都、燕下都、战国中山国、邯郸赵王城……诸多古城曾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繁华。( 二 )


定义中国瓷的底色
在今天的磁县、峰峰矿区一带,就盛产一种比较特殊的瓷土。
虽然和天下闻名的的江西景德镇高岭土相比,这种瓷土结构较疏松,颗粒粗,铁、钛等着色杂质含量高,但它却哺育出了河北最早的青瓷窑场——1500多年前的北朝时期,位于磁县的贾璧窑和峰峰矿区的临水窑就已经开始生产瓷器。
它们,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
青瓷,是瓷器最早呈现给世人的样貌。原始青瓷那种青中透黄的颜色,是瓷土中含铁杂质过高带来的无奈结果。从青瓷到白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又一次飞跃。
那么,真正洁白如雪的中国瓷器,是在哪里诞生的呢?
1980年6月的一天,“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的几位成员,沿“临祁公路”一路北上,试图破解一个失传已久的千古之谜: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唐代邢窑的窑址,到底在哪里。
“临城唐代邢窑遗址被发现以前,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陶瓷考古专家们曾在位于临城以南的内丘县找了几十年,却无功而返。因此,对于在临城境内的寻找,大家心中也没底。”近40年过去,作为这趟发现之旅的亲历者之一,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记忆犹新。
转机出现在1980年10月4日。
当天,研制小组的陈二印和陈月恩一行人在临城县祁村和西双井村发现了三处窑址。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一次,他们不仅捡到了粗白瓷,还发现了洁白如雪的细白瓷。
这是邢窑考古开始以来,人们第一次发现具有典型唐代邢瓷特征的细白瓷。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件典型标本,一件是细白瓷‘短流鼓腹执壶’残片,一件是细白瓷‘唇沿浅腹璧足碗’残件。这两件标本胎质细密坚硬,白度很高,历经千年仍然焕发着光彩——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唐代邢瓷‘白如雪’的特点十分吻合。”谈起当年的发现,张志忠仍然印象深刻。
经过进一步发掘和相关专家的鉴定,临城发现的瓷窑遗址被认定为“唐代邢窑”。
临城邢窑遗址发现后,内丘县也重新开始了对邢窑遗址的地毯式调查。经过近两年的调查,在内丘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先后找到了28处古窑址,发现了大量的精细白瓷以及专供宫廷的“盈”字款的唐代邢窑瓷器。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邢台市区和邢台县、隆尧县也相继发现了时代约为北朝时期的邢窑早期窑址。
经过不断的考古发现,今天我们已经确知,唐代邢窑,是一个以内丘为中心、“跨州连郡”的庞大窑区。它在当时的规模和产量,正如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所描述的那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从商周以来,一直是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正是邢窑的成功兴起,宣告了这种单一格局的结束,并由此开创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体系。可以说,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是划时代的。”已故中国陶瓷考古研究权威叶喆民生前曾如此评价。
在陶瓷的历史上,无论后来的各种釉色多么绚丽多彩,纯粹的白色却是人们最早的追求。得天独厚的河北山前平原,为中国瓷器提供了一种真正的、无可挑剔的白——邢窑白。
它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瓷的底色,也由此使中国瓷器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人们开始努力打破自然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去追求和探索想要得到的色彩。
尽善尽美的巅峰
中国陶瓷#商邢都、燕下都、战国中山国、邯郸赵王城……诸多古城曾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繁华。
文章插图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刘满仓摄
如果说邢窑的辉煌带有某种得天独厚的幸运,那么燕赵大地彪炳于中国陶瓷史的另一个名窑,则在天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伴生于这片土地上的智慧和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