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颖|朱文颖创作研讨会南京举行,“她是一个拥有无限生命力的作家”( 二 )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回忆新世纪初和朱文颖一起参加各地笔会 , “文颖总是一身旗袍、一双高跟鞋、一副黑框眼镜 , 好像以此来佐证她那些小说里的人物 。 ”在朱文颖的小说里 , “女主人公总有一种漂泊感 , 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清寂和落寞;她集中呈现当代人的心灵和生活 , 让一切男主关系都昭然于光天之下 , 并瑟瑟发抖 。 ”但徐坤又觉得 , “因为文颖书写男女之间的纠缠 , 某些批评家谈论她时似乎忽略了她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开掘 。 ”
她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南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朱文颖是真正90年代都市文学的初生代作家 , 由此就能看到朱文颖和其他作家的差异性 , 她的出场真正代表了一种类型的写作 , 或者一种类型作家的出场 。 2008年之后 , 朱文颖小说有了一些变化 , 她很少依赖时代的标签 , 也很少依赖所谓公共的观念 , 甚至也脱去了她早期小说风格化的小资时尚 。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她沉潜在人幽暗的精神世界 。 2008年 , 某种意义上也是她差不多从青年后期转向中年写作 。 中年写作的朱文颖呈现审美性的尖锐、危险、邪恶 , 她呼应了她把小说作为她个人的精神世界 , 关注人的心理深海 , 她的小说其实就是一次“深海夜航” 。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表示 , 朱文颖虽然是从南方女性、苏州和上海这些地方出发的 , 但这些视角一直在有意识地向“世界”展开 。 这就使得朱文颖的小说题材和范围扩大了 , 以往小说中浓厚的江南特色变得淡了 , 笔下人物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广阔;故事很精彩 , 以小人物多样化的命运来实现她对社会的观察;愈加强调对世界多种可能性的探讨 。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读朱文颖的小说很早 , 他认为朱文颖身上有江南的风格 , 但也不是让你热烈到过度 , 包括她笔下那些飘忽的东西 , 让人感觉既是很遥远又是很身边的一些东西 , 让谢有顺觉得都是把一个南方变得更加复杂 , 这种细腻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 平常的东西在她笔下是基础性的 , 但是她又能写出非常有质感 。 谢有顺觉得朱文颖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南方” , “世俗而又优美的、热烈而又虚无、悲观又有点自得这样一种南方的气质 , 甚至她笔下的人物 , 甚至她本人我觉得都有这样一个特质” 。
虽然不是高产作家 , 但是辨识度很强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看来 , 朱文颖的写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一本形于上的写作 。 在 90 年代以来整个当代文学写作基本是在形于下的写作成为一个主流、成为一个规范、成为一个主要动作、风气的前提下 , " 她是以一种逃逸的方式在场 , 完成了一种形于上的写作的实验或者尝试 。 "
《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都提到了小说《一个形而上的下午》 , 认为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朱文颖的艺术观 。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认为 , 朱文颖虽然不是高产作家、热点作家 , 但是辨识度和耐读性很强 , 作品充满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 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说 , 由朱文颖近几年的新作 , 可以确认她正从 70 后作家群体当中分离出来 , 成为一个优秀成熟的小说家 。 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归纳朱文颖的创作空灵而不空洞 , 含蓄而不晦涩 , 故事新奇而不离奇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 是对日常生活逻辑的质疑 。 南京大学教授吴俊认为朱文颖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节奏 , 加密和留白相结合的结构特点、叙事的连贯性和断点性、冷幽默的笔调 , 在超限的情节和细节方面显示出新一代作家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