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周末人物|继《南渡北归》后,他以己之名,命中华史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定十二点坐标,勾勒出个人视角下的中华史版图。
继《南渡北归》之后,岳南携新作《岳南大中华史》归来。“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12场考古大发现,见证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这是岳南新作《岳南大中华史》的封面推介,也是岳南“主讲”大中华史的“教学纲要”。
以己之名,命中华史。是勇气,也是豪气。“这是出版社帮我定的书名。《岳南写大中华史》《岳南谈大中华史》《岳南解读大中华史》这些书名,也考虑过。”但最后还是去掉了“写”“谈”“解读”字样。岳南说,文责自负,现在的书名没有什么不妥,“就它了”。
寒冬时节,刚从上海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岳南就与采访人员谈起了埋藏于书后的故事。
贾兰坡!周末人物|继《南渡北归》后,他以己之名,命中华史
文章插图
为与莫言李存葆“争雄”,选择了纪实类题材
“我不是考古人,但我是作家,会写考古故事。”成名二十多年来,“考古纪实文学”无疑是岳南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1990年5月,刚赴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半年的岳南,欲见识一下北京郊外的风景,遂乘公共汽车来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一游。刚进景区,就被古树参天、灵气饱满的历史氛围所感染。随后,他参观了明定陵地下玄宫,如同进入远古恐怖现场,地宫散发出的神秘感瞬间激起他的好奇心。“我想,背后的发掘过程也一定有许多故事。”
“写一写,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了,还可以挣个喝酒钱。”岳南思忖着。这位年轻的作家正面临着“出名如何趁早”的烦恼。“和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我写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也发表了一些作品,但都没成大气候。”岳南直言,比自己高两级的学长莫言,已凭借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闻名遐迩、引起轰动。另一位学长李存葆,早在济南军区当干事时就写了《高山下的花环》,其作品多次荣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路高歌猛进。
纠结再三,练习再三,岳南决定另辟蹊径。“我认为诗歌、散文、小说、编剧都不是我的强项,唯纪实类题材尚可一试,或可与同行争雄。”
很快,岳南发现,抱着起初“赚酒钱”的心态写作远远不够。考古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门道很多,不以“虔诚的心态”研究,就容易沦为“地摊文学”或“胡说八道”。在岳南看来,考古与文学,二者天生相同又不同。文史一家,但别有洞天。“它们中间有一道门,也许能打开,也许打不开,但不会相互妨碍、构成挑战,反而会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循着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得到的线索,岳南联系上负责明十三陵发掘工作的考古队队长、时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赵其昌先生,着手创作明定陵地下宫殿的发现、发掘,以及明代万历皇帝执政48年风雪交织的血泪故事。1991年,《风雪定陵》出版。
一次师出有名的小试牛刀,让岳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在文坛初露锋芒。作为他的第一部考古纪实文学作品,《风雪定陵》全景式、多侧面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寝,翻开了中国考古颇为惨淡悲怆的一页。很快,该书被译成日、韩、英、德等国文字出版,荣获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时至今日,岳南一直以《风雪定陵》为傲。新作《岳南大中华史》第十一章《明朝那些事》的史料,就主要来自《风雪定陵》。“大中华史,是一个很庞大的题目。”岳南着重选择十二个重大、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与陵寝,连同数十个在学术上同样重要的小型遗址,按其相互关联的程序,组织、连接,重新构建,试图还原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