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周末人物|继《南渡北归》后,他以己之名,命中华史( 三 )


从日本到美国,再到中国可能被藏匿的地方,岳南都走遍了。与此同时,他还采访了最后一位见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中国人胡承志先生,美国太平洋舰队《星条报》的采访人员,日本东京、京都几个大学的教授,其中包括当年参与此事的长谷部言人教授的学生,美国的十几位教授与略知线索者,但皆以失败告终。
如今,“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已丢失80年。裴文中、贾兰坡等考古学家也已去世多年,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还是石沉大海,毫无消息。多年后,岳南将这段经历写进书中,希望广大读者能参与这个计划,让丢失的国宝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完成先辈的夙愿。
“读完《周口店:寻找‘北京人’》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与失踪过程让人泪满襟,唏嘘不已。”一位名为“七十子322”的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贾兰坡!周末人物|继《南渡北归》后,他以己之名,命中华史
文章插图
把“过去的事”讲得有意思,让“现在的人”喜欢读
“燕道诚转头望了望窗外,略作沉思,终于下定了决心。香火缭绕、灯光摇曳中,只见他两眼喷着欲望之火,将手臂往空中用力一挥,声音低沉略带沙哑地说了个重重的‘走’字……”岳南用“燕道诚同款音色”有感情地朗读着《岳南大中华史》中《三星堆传奇》一章,挖宝场景徐徐铺开。
故事性强,画面感强,是岳南作品的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都充满了惊险传奇故事。”所以,岳南尽可能地加以调查、梳理、叙述,形成考古物证呈现、史料史籍结合、故事发掘三者融会贯通,从而引导读者进入古今同框、远古与现代交替的空间,能与祖先直接对视、对话,聆听他们的欢乐与苦难。“这种写法非常通俗,跟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报告不同,跟新闻报道也不同。”岳南提到,故事连故事,文物穿插在历史故事之中;以文物说历史,以历史事件来说文物。
岳南说,在采访中收获的故事可能有限,所以,要根据主题和情节去寻找故事。最近,他重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系列作品,十分认可其提出的“所有细节服务主题”主张。“寻找故事,一是通过大量的采访。考古是团队合作,一人拒绝,我们再找另一个人,只要认准、坚持,总能找到愿意分享的人。”岳南说,到一个考古现场待几十天是家常便饭。考古人员、村民、亲历者,岳南的采访对象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群体。在长沙马王堆、广州南越王墓、陕西兵马俑、随州曾侯乙墓、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等遗址,他采访遗址发掘人员,购买大量书籍、资料甚至仿制的陶器、铜器等,并带回北京反复研究;为全面了解龙山文化及工艺制造技术,他多次参观龙山镇城子崖博物馆,前往日照两城镇、诸城呈子遗址等龙山文化发源点追寻,并与黑陶工艺传承人、制作大师梁麒俊成为朋友,探讨黑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陶工艺为何失传……
1991年正月初八,岳南踏着积雪来到西安,搜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素材。“乘车到临潼后,我找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先生。袁先生很直接地告诉我,这些年,大约已有两万多名采访人员写过兵马俑了。你现在再写,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岳南说:“即便全世界的人都来写,我也不怕,因为兵马俑是属于我的。”这份自信和豪气,得到袁仲一赞赏,并为岳南赢得深入采访机会。当年,岳南完成了35万字的纪实文学《复活的兵团》。
为还原“三星堆传奇”,岳南蹲点当地20多天,不仅采访了省、市考古工作人员以及燕家后人,还和多位村里年长的婆婆大爷“拉呱”。“他们讲的‘从小听说的故事’,有夸张成分,但也有几分真,能增加故事的传奇色彩。”岳南说,大量阅读史料,从故纸堆里淘出故事,也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