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说起苏州之石 , 太湖石“皱、漏、瘦、透” , 天下知名 , 而出自太湖地区的澄泥石则因其独特的质地 , 化身为品类繁多的文房用品 , 装点着文人雅士的书桌案头 。
在澄泥石刻中 , 核心技艺便是苏作砚雕 。 自古以来 , 吴地的先人便因材施艺 , 取澄泥石制砚 , 逐渐形成古朴素雅之风 。 而在当代 , 起源于砚雕的澄泥石刻又衍生出了石壶、文房摆件等 , 并在2007年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 。
“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近日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 , 这也是该馆“匠艺”系列展的第三场 , 呈现以蔡金兴、蔡春生父子多年来对于澄泥石刻技艺的摸索而打造的仿古砚 , 以及相关文房 。 在他们手中 , 一方素砚唤醒着江南的文化记忆;一把刻刀 , 雕琢着蕴结于心的风雅情愫 。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州人蔡金兴 , 从与桌子一般高的时候就开始了制砚生涯 , 一做便是一个甲子 。
如今 , 蔡金兴是江苏省澄泥石刻的传承人 。 他对苏作古砚的刀法、造型、意韵颇有研究 , 其刀下的砚台简约古雅 , 造型优美 , 传承了苏州砚雕的核心技艺 。 此外 , 他在传统苏作砚雕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 , 进行创新设计 。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蔡金兴在制砚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蔡金兴(右)1983年摄于南京中山陵
蔡金兴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的父辈、祖辈那时起就在苏州制砚了 。 据悉 , 在清末民初时期 , 苏州城内开了大大小小的砚作坊 , 其作品销售至国内各地及海外 , 同时出现了众多手艺高超的制砚艺人 。 “大家都有在农贸之余做砚台的传统 。 我们边上有山 , 那里的石质就很适合做砚台 。 ”
然而 , 随着战火的侵入 , 苏作砚这一行当日渐衰落 。 直至解放后 , 这一行当才逐步恢复生产 。 蔡金兴回忆说 , 自己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学习做砚技术 。 “‘文革’时 , 我便进了工厂当学徒 , 当时13岁左右 。 刚开始是做普通的学生砚 , 两、三年以后开始做比较精细的砚台 。 后来日本和大陆做生意 , 大量采购我们这边的砚台 。 那时候 , 学生砚一天可做20、30个 。 后来做出口的仿古砚台 , 要十几天才能完成一个 。 当时卖给日本人是600-800块一方 。 ”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蔡金兴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制砚
改革开放后 , 蔡金兴帮着本地的文物商店制作一些仿古砚台 , 期间逐步摸索 , 慢慢掌握了古砚的制作方式 , 也为自己打开了市场 。 至此 , 蔡金兴也重新将澄泥石砚的技艺恢复了起来 。 2016年 , 其个展“苏艺天工——蔡金兴砚雕暨澄泥石刻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 , 这也是澄泥石刻首次走进博物馆进行的专题展 。 而现在 , 关于“澄泥石刻”的展览则在吴文化博物馆展出 , 再一次向观众呈现这一苏作砚的艺术风格 。
另一方面 , 在蔡金兴带动下 , 其儿子蔡春生多年来对澄泥石刻进行了研究 。 2015年 , 蔡春生受邀参加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砚学与砚艺学术研讨会》 , 并发表了《总把雘村当澄泥——苏州雘村砚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 将“澄泥石砚”的真相以论文的形式清晰阐述 。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