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三 )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吴文化博物馆展厅现场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吴文化博物馆展厅现场
据了解 , 用澄泥石制作砚台 , 可塑性强 , 质地温润且色泽柔和 , 贮水不易干涸 , 兼具极高的实用性与观赏性 。 因此 , 苏州藏书一带的乡民因材施艺 , 采石作砚 。 制砚匠人往往利用石质的天然纹理进行创作 , 所刻石雕作品材质独特 , 精工考究 , 极具苏州地域特色 。
在制作工艺上 , 传统苏作砚雕重视线条和形体的韵律美 。 这要求刻砚匠人把握每一寸细微的尺度 , 线与面的融合、池与堂的比例、弧度与斜线的处理……即便题材相同 , 也可有变化万千 , 细细品味 , 自是妙趣横生 。 此次展览便展现了传统古砚砚式和题材的典型展品 , 比如马蹄砚、明四家系列砚、宋式抄手砚、明式抄手砚、仿乾隆澄泥石套砚等 。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展厅现场 , 追月砚.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州匠人在澄泥石砚雕的基础上 , 吸收与苏州水乡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 , 发展出了包括水盂、砚滴、笔架、印泥盒等其他雕刻品种 , 丰富了澄泥石的表现形式 。 展览中蔡氏父子的作品便是这一代表 。
蔡金兴的获奖作品《江南编织系列(6件)》就是从清初苏州制砚大家顾二娘的“笸箩砚”中汲取灵感 , 创新开发了竹编、藤编、草编等多种题材的“江南编织”系列 , 既是对古代苏州制砚名匠的致敬 , 也是对传统苏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 这组作品也突破了砚台的范畴 , 衍生出笔筒、水洗、水盂、纸镇、石壶、砚滴等文房器物 。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吴文化博物馆展厅现场 , 江南编织系列(6件)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蔡春生 , 归去来兮之行囊砚
石刻|非遗寻访|“唯砚作田”,再现苏作澄泥石砚之素雅
文章图片

蔡春生石雕作品 , 《年轮》
蔡金兴、蔡春生父子是这一雕刻项目的守护者 。 在展览开幕之际 , 澎湃新闻特此与父子两人进行了对话 , 讲述了他们是如何研究古砚、制作古砚 , 以及当下制砚行业的现状问题 。
对话|蔡金兴、蔡春生
澎湃新闻:刚才说了关于“澄泥石砚”的定名 。 现在可否谈一谈你们家是如何从祖辈那里承得这一技艺的 。
蔡金兴:我做砚是跟着父辈学 。 后来“文革”期间就去了厂里做学徒 , 开始为厂里做砚台 。 后来文物商店要求做仿古砚 , 我就把纸放在砚台上 , 用铅笔把文案拓下来 , 回家摸索 。 其实 , 真正的好技艺从清末开始断层了 , 但这一地区制作的人却一直没有断 。
蔡春生:从晚清开始 , 制砚的技艺已然慢慢没落 。 随着战争 , 书写工具的替换等原因 , 砚台的制作技艺是断层过的 , 很多好的技艺都丢失了 。 过去100年内 , 中国砚台市场虽然很大 , 但其实一大部分是出口到日本的 。 就在这十几年 , 市场才真正重新回归了 。
改革开放后 , 我父亲帮文物商店做仿古砚 , 他在摸索中逐渐掌握了古代砚台的制作方式 。 同时 , 我们家也收藏了很多砚 , 也是在收藏的过程中了解到砚台的发展脉络 , 演变 , 以及各种形式 , 设计理念等 。 因此 , 我们重新将苏砚恢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