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朱玉︱“从未给公众写过一句话的最卓越、最杰出的英国作家”

华兹华斯|朱玉︱“从未给公众写过一句话的最卓越、最杰出的英国作家”
文章图片

多萝西·华兹华斯(1771.12.25-1855.1.25)
年轻的多萝西 , 轻快地挥舞铁铲 ,
将卖炭翁托马斯运来的煤炭
堆成一座起伏的小山 ,
她的牙痛火烧火燎 , 卖炭翁的名字
囫囵不清 , 每一次挥动和震颤
都如暗箭穿过她的手腕、脖颈和下颌 。
年老的多萝西 , 对着摇曳的光亮发呆 ,
铜炉具常伴左右 , 所有的友伴
都逝了或淡了 , 他们踏在路上的足音
不再被听见 , 那声音也曾浑厚饱满 ,
如炭斗盖子开合间发出的响声 ,
那是她为了他们的到来向炉中加炭 。
——谢默斯·希尼 , 《给多萝西·华兹华斯的一炉炭火》 (Seamus Heaney, “A Scuttle for Dorothy Wordsworth”)
星期六(17号)雨从早到晚下个不停 。 T·阿什伯纳送来煤炭 。 用功 , 读《仲夏夜之梦》和《歌谣》——漫步花园 。 燕雀安静地栖于巢中 , 任由风吹雨打 。
——多萝西·华兹华斯 , 1800年5月17日(沃夫版《格拉斯米尔与阿尔弗克斯顿日记》 , 第2页)
2005年6月2日 , 希尼在湖区华兹华斯手稿图书馆(The Jerwood Centre)的落成仪式上致辞 , 结尾朗诵了他几周前所作的小诗 。 诗写给多萝西 , 而非她的哥哥 。 希尼说 , 这首诗缘于他读的一封信 , 是华兹华斯在1799年平安夜写给柯尔律治的 , 信中写到他和妹妹多萝西刚刚在他们的新家“鸽舍”(Dove Cottage)安顿下来 , 多萝西又犯了牙痛 。 接着 , 希尼谈起《格拉斯米尔日记》中的情景 , 并想到她未来的漫长人生 。 但希尼认为 , 在最深的层面 , 这首诗缘于他三十多年前初访鸽舍时 , 壁炉留给他的深刻印象 。 短短十二行勾勒出多萝西成年后的岁月音景 , 炉火熠熠 , 步履咚咚 。 两个诗节一动一静 , 足音渐行渐远 , 但炭火贯穿始终 , 温暖依旧 , 如弥漫在英文诗行之间的字母“O” 。
华兹华斯|朱玉︱“从未给公众写过一句话的最卓越、最杰出的英国作家”
文章图片

鸽舍的炉火 , 作者摄于2018年3月 。 “想到冬天 , 我就会布置我们的客厅 , 挂上窗帘 , 铺好茶桌 , 点亮炉火 。 ”(多萝西书信 , 1793年2月16日 , 《早期书信》 ,88页)对多萝西来说 , 炉火是家的象征 。
“O”也是多萝西名字中的主音 。 1771年圣诞节 , 在湖区北部科克茅斯的一座宅子里 , 约翰·华兹华斯和安·华兹华斯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 , 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儿 。 父母为她取名“多萝西” , 意为“上帝的礼物” 。 此时 , 她的哥哥威廉已经一岁八个月 。 她将与哥哥在此共度不足七年的童年时光 , 因为 , 在1778年3月母亲病逝后 , 多萝西就被送到了远在约克郡哈利法克斯的姨妈家 。 十二岁生日后不久 , 父亲离世 , 她也未能回家参加葬礼 。 直到十六岁时 , 她才与哥哥再度团聚 , “我唯一的妹妹……经过 /太久的分离 , 终于归还给我 , / 重逢时竟似初享上天的馈赠” (华兹华斯 , 《序曲 , 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 , 第六卷 , 第199-202行 , 丁宏为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年) 。 “礼物”/“馈赠”(gift)是华兹华斯诗中频繁出现的词语 , 体现其诗歌常见的失与得的主题 , 也暗指妹妹名字的含义 , 毕竟 , 很多补偿都来自她丰厚的赠予 。 在小诗《麻雀窝》中 , 华兹华斯领我们回到兄妹俩共同生活过的“父亲的庭院” , 描绘了“牙牙学语”的妹妹既想靠近麻雀窝又感到害怕的微妙心态 , 并感恩妹妹给予他丰富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