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同地区考古资料中的古代家具初探( 二 )


2.大同地区北魏佛教造像中出现的一些异域形象细腰圆形座墩:在大同云冈石窟的石刻造像中,有很多菩萨坐在一种细腰圆形的座墩上 。 如第十二窟外室东壁下端北侧有三位菩萨(服饰为晚期泥塑),坐在圆形束腰的座墩上(依据早期石刻底图而重塑) 。
坐姿:云冈石窟所刻的佛、菩萨,其坐姿有盘腿跏趺坐、倚坐和垂足坐和垂足交脚坐等,这些坐姿都与传统的汉族生活习俗如秦代的跽坐、汉代的跪坐有较大的区别 。 另外在供养人的坐姿中,一般呈跪坐,但也不全是双膝着地,有很多是单膝跪地 。
二、辽金时期:高型家具的普及
高型家具的普及,是在宋辽金时期 。 这一时期中国的高型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 。 这时期家具在造型和结构方面受影响最深的是梁架式的框架结构,代替了以前箱形壶门结构 。 以桌、椅为代表,较前代增加了高度,并运用马蹄足、云头足、束腰、牙脚、横枨、线脚等各种装饰手法和结构[6](P150) 。 宋辽金时期家具特点为造型上挺拔舒展、古朴秀美,漆饰上简洁素雅 。
在大同墓葬资料中,高型家具的使用和普及,最早出现于辽代中晚期的墓葬壁画中,这时大量出现了表现墓主居室内外不同用途的家具形象,种类有桌、椅、衣架、巾架、矮凳和屏风等 。 如大同市西郊十里铺村东27、28号辽墓,在周壁反映生活场景的壁
有两条横枨 。 屏风为三扇曲屏,上绘奇石花卉 。 还有大同北郊卧虎湾1号辽墓[7],西壁饮宴图绘出一张方桌,腿较细高,正面的桌平面与下部的横枨之间有五根竖立的短木条—矮老 。 人像后面是十字底座的巾架和如意形平面四条腿的矮凳 。
可见,这时的辽代中晚期墓葬中,已具有梁架结构式的特征,如桌、椅的体形较高,腿部细而修长,腿之间使用横枨等 。 相比之下,唐代初的那种桌腿竖板式、厚重式,整体家具为壶门式等风格不见了 。
金代阎德源墓木家具:1973年10月在大同西郊齿轮厂厂区发掘的金代阎德源墓[8](P1),出土了一批木器 。 除供桌较大为实用器外,其余均为小模型冥器,这些木器共11件,是目前研究金代家具的珍贵实物资料 。 这里只介绍一些典型器物:
供桌:典型的梁架式结构,高72厘米,桌面长79.5厘米、宽3厘米,榆木质 。 由桌面、圆桌腿和圆枨三部分组成 。 桌面由四边框及中心板组成;桌面下有细长的四条圆腿,腿之间有横枨,桌面与腿连接处有替木牙子装饰 。 其它一些小模型器物如炕桌、地桌等,结构与此桌大致相似 。
木几:模型 。 由几面、横枨、腿组成,几面见方7.5平方厘米、通高15.7厘米 。 几面为四方形,边缘处理成圆棱;桌面下各腿之间有圆条横枨,四条腿细圆修长 。 整体形象感觉挺拔舒展、朴质镌秀 。
木床:典型的栏杆式围子床,长40厘米、宽25.5厘米、高20厘米,杏木质 。 长方形,由床柱、围板、床板、床腿四部分组成;床上铺木板,左右即后面有栏杆,栏杆下有围板,四角均有方立柱,左、右、后面的立柱间又有花形间柱,四条腿为秋叶形,腿之间有横
枨 。 此床为小模型,故推测其床腿可以做成秋叶形,如果是实物,可能会是其它形式(如立柱再加牙子等)而更牢固一些 。
扶手椅:为典型的四出头扶手椅,杏木质 。 高20.5厘米、椅面见方10.5平方厘米、扶手长17.4厘米 。 由靠背、扶手、椅面、椅腿组成 。 靠背的横梁即搭脑较长,向两边出头;扶手向前出头,以免略呈长方形,四条腿,腿上细下粗 。 与后来元明时的椅腿位置不同的是,此椅的腿位于椅面的四角最外缘 。 椅面下有圆头花牙子,腿之间有横枨 。
三、元代:高型家具的发展
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 。 如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