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索特|不得不抑制,却又不能不释放的情欲( 二 )


这是她一直梦想的旅行 , 他们会在冬天去 , 因为冬天那里没什么游客 。 他们会住在运河上的一个房间里 , 房间里有他的衬衫、鞋子 , 半瓶……她懒得去想具体是什么 , 某种意大利葡萄酒吧 , 也许还有几本书 。 夜里 , 亚得里亚海的气息透过窗户飘进来 , 她会早早醒来 , 天还没亮 , 看到他睡在她旁边 , 正在轻轻呼吸 。
詹姆斯从不讳言自己的“欧洲情结”(这种情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 从亨利·詹姆斯到海明威再到索特 , 我们都看得到老欧洲对美国艺术家的影响) , 他最喜爱的城市都是欧洲的城市 , 而法国是他的“世俗的圣地” 。
02.
不时怀疑、动摇、挫败
却仍在坚持的英雄主义
1956年 , 詹姆斯·阿诺德·霍罗威茨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猎手》 , 从此使用笔名詹姆斯·索特 。 在《纽约客》的访谈中 , 他解释了改名的原因:一方面为了免遭他所供职的军队的批评 , 另一方面是为了模糊自己的犹太裔身份 , 因为他不想成为“纽约的又一位犹太作家” 。 第二个原因可以联系到詹姆斯·索特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他几乎在刻意避免话题性 。 在当时的美国 , “犹太作家”的身份恰恰意味着话题性和更多的关注 。 在美国的文学批评界始终存在着一种社会性的倾向 , 或者称之为政治高眉 , 即他们十分偏好涉及种族、性别、阶层等社会问题的“大”文学 。
以纳博科夫为例 , 无论他之前创作过多少精美、富有幻想力的小说 , 他那些缺乏意识形态批判态度的主人公和故事都未能引起广泛关注 。 如果没有后来惊世骇俗、极具话题性的《洛丽塔》 , 即便是纳博科夫这样的艺术家也可能多多少少被忽略 。
詹姆斯·索特|不得不抑制,却又不能不释放的情欲
本文图片

第一本小说《猎手》的电影改编权使索特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收入 , 他得以于1957年离开军队 , 专职写作 。 六十年代起 , 索特涉足电影界 , 写了一系列电影剧本 。 但无论对于自己的好莱坞经历还是以军队和飞行为主题的小说 , 索特都不太看重 。 从《猎手》到最后一本小说《这一切》(All That Is , 出版于2013年) , 索特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六部长篇小说、一本回忆录和两个短篇小说集(1988年出版的《暮色》及2005年出版的《昨夜》) 。 作为一位长寿的作家 , 他完全称不上多产 。
索特去世时 , 《纽约时报》刊发的悼念文章称他“作家中的作家” , “销量极低而赞誉极高” , 这也是美国小说界的共识 。 索特得到的赞誉多来自于同行作家 , 包括理查德·福特、雷诺兹·普莱斯、裘帕·拉希莉……作家们谈及索特时常用的一个形容词是“被低估的” 。 “被严重低估的作家”——这或许是个让作者本人感到无奈的赞誉 。
索特并不是那种淡泊声名的人 , 相反 , 他渴望声名 , 对于自己的作品不畅销他是相当失望的 , 他曾说:“除非有足够的销量 , 否则你就不能进入重要作家的行列 。 ”我们不必把他塑造成为理想孤军奋战的古典主义英雄 。 如果他有一种英雄主义气质 , 那也是现代式的英雄主义 , 是一种不时怀疑、动摇、产生挫败感但最终仍坚持下去的能力 。 这一点英雄主义体现在与自己期望的名声相比 , 他更看重通向“名声”的途径 。 面对强大的主流文学嗜好 , 索特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 一条安静但也冷僻的道路 。 一般认为 , 除了其作品中“时代的缺席”之外 , 写得太少、写得太慢也是索特不红的另一个原因 。
在索特那个时代 , 发生了太多大事:冷战、越战、平权运动、登月……我不知道索特本人是否关心时代话题 , 但他显然不想在小说里讨论这些事 。 那些吸引眼球、能引发媒体大讨论的东西从来不会成为索特小说的主题 , 最多是在其小说人物的闲谈中一掠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