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芬|古书画中的节气|小寒:寒林雪景,笔墨流芬

今日小寒 。 小寒来临 , 预示着很快进入“三九” 。 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人生有时就如变化的天气和节气 。 “寒”既是文人抒情、寄寓的重要意象 , 也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表现意象之一 , 尤其是山水画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中 , 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 。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五代至北宋时期一代宗师李成的《小寒林图》 。 此外 , 从古至今以“寒林”入画的作品还有如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郭熙《寒林图》以及元代曹知白、明代文徵明、近现代吴昌硕、吴湖帆等都有作品存世 。
时至仲冬 , 夜晚的寒风劲吹 , 更加渗人 , 把遮挡的云层吹得干干净净 。 满天星斗忽然变得异常醒目 , 清澈而又透明 , 让人感觉星光璀璨、熠熠生辉 。 这正是小寒来临的前兆 。
小寒来到 , 似乎一下子就将整个冬天弄得生硬凝滞、了无生机 , 人也变得寂寞难耐、局促不安 。 其实不然 , 小寒看似凄冷、寡淡 , 却也不完全是 。 一个“小”字 , 便将以朔风、冰霜和雪花为代表的酷寒严冬缓解了几分 , 增加了些许轻灵和调皮 。 若把“小寒”当作女孩子的名字 , 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 显现出娇小玲珑的气质 , 就如同“小雪” , 透露出楚楚动人的意味 。
流芬|古书画中的节气|小寒:寒林雪景,笔墨流芬
文章图片

北宋 李成《小寒林图》(局部)
一如雨雪并非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 “寒”字也是日常应用和文人抒情、寄寓的重要意象 , 诸如寒士、寒儒、寒门、寒舍、寒荆、寒衣、寒具等 。 唐诗中有“郊寒岛瘦”的说法 , 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 , 诗风清奇悲凄、幽峭枯寂 。 有一个诗人名叫“寒山” , 隐于天台山寒岩 , 是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 。 在国内名头不响 , 但在国外比李杜更有知名度 。 唐诗中频频出现有关“寒”的字眼 , 如王昌龄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 , 杜牧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 , 柳宗元的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等等 。 “寒”和穷、绝等字眼存在某种对应之处 , 按照现代的说法 , 就是人生大不如意 , 处于一种孤独不遇的状态 , 面对可能的窘境 , 心生寒意 , 感到寒心 。 起意于冬寒 , 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便叫“寒暄” 。 衣衫薄是“寒” , 人情薄更“寒” 。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特点 , 起于物质 , 终于精神 , 起于外表 , 终于内心 。
流芬|古书画中的节气|小寒:寒林雪景,笔墨流芬
文章图片

北宋 李成《小寒林图》
“寒”也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表现意象之一 , 尤其是山水画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中 , 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 , 沁人心脾 。 荒寒不仅被视为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 , 更是被当作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 乃是文人画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 荒寒特质为中国画所重 , 与水墨山水的勃兴有关 。 中国画家爱画寒林 , 秋日的疏木 , 冬日的枯枝 , 都有一层寒意 。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莫过于五代至北宋时期一代宗师李成的《小寒林图》 。 近景有松树数株 , 枝干挺直 , 树杈虬曲多姿 , 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 , 其后为平远景色 , 远处山峦耸峙 , 隐现在烟云中 。 前隔水有宋高宗题 “李成小寒林图” 。 李成追求荒寒境界 , 确立了这一情调在中国画中的正统地位 , 画史上多有论及 。 难能可贵的是 , 李画中的寒境不似关仝那样阴冷可怖 , 而是把荒寒和平远融为一体 , 伴着萧疏、宁静、空灵、悠远 , 极富特色 。 李成先世系唐宗室 , 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 , 世称“李营丘” , 师承荆浩、关仝 , 多作平远寒林 , 画法简练 , 笔势锋利 , 喜用淡墨 , 有“惜墨如金”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