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经详注|《论语孝经详注》前言( 二 )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 很想扎扎实实地读懂一些经典 。 但遗憾的是 , 他们往往不认识繁体字 , 也不具备基本的古文素养 , 为了学习 , 只能去买各种冠以“品读”“全译”“白话”“心得”等标签的现代出版物 。 然而遗憾的是 , 这些出版物很多只是紧跟热点的文化快销品 , 对于大段大段的古文 , 要么没有注释 , 要么只是蜻蜓点水、语焉不详地做做样子 。 而所谓的“白话译文” , 也大多是所谓的“意译” , 也就是原文大意 。
我也曾不幸买到过一些这样的书 。 打开学习时才发现:凡是我自己不知道 , 或不能确定意思的词语典故 , 书中几乎都没有注释 , 仅有的一两条注释却恰恰又都是我已经知道的 , 相对浅显的 , 而各书之间还常常是一样的 。 面对这样的书籍 , 我时常会忍不住问自己:“难道现在的读者水平已经高到不需要注释 , 或基本不需要注释的地步了吗?难道自己的文史素养已经远远低于普通公众的水平了吗?难道我不知道而希望得到注释的那些内容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了吗?难道……”无奈之余 , 我只能再去查阅大量的古籍 , 阅读古人的注疏 。 如我这样还算有些基础的人尚且如此 , 普通读者在面对这样的现代出版物时是什么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
论语孝经详注|《论语孝经详注》前言
本文图片

由于这样的经历和工作的需要 , 我从2018年开始尝试对经典普及中急需的一些内容进行“详注” 。 《论语孝经详注》便是这一尝试的结果之一 。
【论语孝经详注|《论语孝经详注》前言】《论语》是记录孔子师生之间或他们与同时代其他人之间问答交往的语录 , 其中保留了关于孔子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 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况 , 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 , 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 是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一部元典 。
《孝经》是系统阐释中华孝道的文化元典 , 也是世界上唯一专门论述孝道的古代经典 。 她所提倡的孝道思想与实践原则 , 是中国传统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基石 , 是中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基础 ,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 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家国情怀的源头 , 更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根本 。
本书对《论语》和《孝经》的详细注释和译解 , 与此前出版的《中学诗词详注》和《幼学琼林详注》一样 , 仍以“详审求真、应注尽注”为原则 , 立足语言文字 , 参阅古今多家权威注本 , 坚持言之有据、无证不取的做法 , 先后查阅原始文献六万余处 , 完成注释五千余条 , 总计近十二万字 。 凡遇生僻字、多音字、易误读字 , 也都作了注音 。 对于注释内容中出现的知识点 , 本书也同样进行了注释 。 之所以要如此不厌其烦 , 只是希望能使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 , 就能无障碍阅读本书 , 也只有这样 , 我们的经典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公众 , 造福社会 。
在从《论语》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中 , 由于汉语字词一直处于不断的分化演进之中 , 因而在用现代汉语注释古汉语字词时 , 常常会遇到一词多解的情况 。 为了尽可能解释清楚 , 在注释时常常需要同时列举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同义的多组表述 。 为免混乱 , 本书统一用“、”分隔相同义项的多个表述 , 用“ , ”分隔不同义项的表述;以“;”分隔同一注释项下的各个分项 。
对于前人注释中不同的说法 , 本书在注释时一般只取其中一种 。 但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偏狭 , 也会同时列出其他不同观点 , 并表明笔者的取舍 。 本书在表明取舍时一般作如下处理:如果不能否定所取说法之外的观点 , 则只以“本书取某某”说明;如果有足够证据确定所取说法之外的观点不足取 , 则以“本书不取”予以说明;如果本书所取说法之外的其它观点亦足可取 , 则不特别说明取舍 , 而只将所取说法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