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西四转角楼:怀抱百年的臂弯

【路口|西四转角楼:怀抱百年的臂弯】每个人牵情的事与物都与自己的一段生命经历或生活体验有关 。 西四转角楼于我 , 就是儿时读书的启蒙 , 是年少流连的乐土 , 是执笔难忘的故交 。
路口|西四转角楼:怀抱百年的臂弯
文章图片

民国早期明信片上的西四大街
一 “西市”为何成了西四?
一九八三年 , 我家从建国门外的二道街搬到了西三环的增光路 , 很多旧家具都淘汰了 , 惟有一座四层的小书架跟着迁进了新居 , 上面摆着几本书——《小布头奇遇记》《丰丰在明天》《365夜》什么的 。 小人书可是童年时的稀罕宝贝 , 它们教会了我识字和阅读 。 只是时光荏苒 , 它们早已经被翻烂 , 大约进入了“相看两都厌”的境地 。
“是得给你再买些书了 。 ”老爸嘀咕着 。
几天后 , 他用骨架宽大的“飞鸽”牌二八自行车驮着我 , 一直骑到了西四 。 当车子在转角楼停下时 , 我立刻就喜欢上了眼前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建筑 。 老实说它并不美丽 , 灰瓦起脊的楼顶上长满了野草 , 铅红色的檐柱上一片斑驳 , 井格样的长窗破破烂烂 , 但我就是喜欢它那种对自己的境遇满不在乎的劲头儿 。 百年风霜眼底过 , 衣衫褴褛又如何 , 它那么沉静 , 那么泰然 , 砖缝里都流露出经过见过的大气 。 别看它矮 , 别看它只有两层 , 有它往这儿一戳 , 每一片飘过西四路口的云都成了风云 , 每一个走过西四路口的人都有了故事……我尤其惊奇它居然能“拐弯”的结构(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曲尺形”) , 仿佛一个臂弯 , 一个怀抱 , 给人一种特别踏实的安全感 。
于是 , 我走进了这座挂着“新华书店”牌匾的转角楼 。
西四转角楼的历史可以上溯八百年 。 元大都时 , 西四乃称西市 , 是各种集市集中的贸易繁盛之地 , 附近有马市、羊市、鸡鸭市、缸瓦市 , 而这座转角楼下面则是人市 。
所谓人市有两重含义 , 既是人口买卖 , 亦是劳动力雇佣的市场 。 《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人市在羊角市 , 市至今楼子尚存 。 ”是为有楼在此的明证 。 此外 , 在古老的街楼下面 , 至今还保留有元大都城的下水道遗址 , 水道呈南北走向 , 宽约1米 , 深约1.65米 , 上覆条石 , 石壁上刻有“致和元年五月石匠刘三”的字样 , 不过据亲眼见过的人讲 , 下水道的实际宽度远比测量的数据要宽 , “可以容纳一部吉普车在内行驶” , 想想祖先们在建设这座伟大城市时的巨细靡遗 , 真是让人无限神往和钦佩 。
明初 , 在现在的西四十字路口竖起了四座牌楼 , 均为四柱三门七楼式的木质结构 。 檐下有如意斗拱 , 朱红颜色的柱子 , 正脊两端有吻兽 , 四根立柱下有五尺高的汉白玉石桩 , 前后还有斜撑着的戗柱 , 相当气派 。 四座牌楼恰在东南西北四个街口 , 形成一个“口”字 , 又因为分别隶属金城坊、鸣玉坊、积庆坊和安福坊管辖 , 所以民间有“西四牌楼——各管一段”的歇后语 。 旧京相约“牌楼根儿底下” , 亦专指此地 , 可见人们对这四座牌楼的喜爱 , 渐渐地名字也由“西市”口口相传为“西四”了 。
明朝的西四有一项与清朝的菜市口相仿之处 , 都是处决人犯之地 , 明末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有云:“西四牌楼者 , 乃历朝行刑之地 , 所谓戮人于市者 。 ”于谦、杨继盛、熊廷弼、刘瑾等名人皆在此受刑 。 而临街小楼的二楼就成了好看热闹的人们的聚集之所 , 在哄闹声中目睹着一场场残酷的历史大剧……只不过当时的楼是一座还是两座 , 是否为转角样式 , 以及到底什么时候拆毁的 , 现在均已不可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