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图书馆|为建设者亮盏灯、留一处落脚点,公共图书馆的“深圳探索”( 二 )


对于读者来说 , 馆内阅读完毕后 , 不需要纠结图书该放回哪个书架 , 图书放到智能书架任意位置 , 都能把信息反馈到智能中心 , 实时信息采集让系统可以即时更新书本当前架位 。
如此一来 ,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 , 大家都不再“望书兴叹” 。 光明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 , 图书馆24小时还书和分拣 , 解决了闭馆后无法还书的问题 , 分拣是从无到有 , 之前是人工分拣 , 采用自动化分拣设备后 , 效率应该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 提高了数倍 , 且分拣更加精准 。
传统图书馆的蝶变 ,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 关于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作为存储人类智慧结晶的重要场所 , 图书馆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 而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 “图书馆+数字化”也正带来传统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蝶变 。
而光明区图书馆的数字化实践与探索 , 离不开安放在图书馆六楼 , 由华为打造的数据中心机房 。 图书馆内智慧应用的互联互通、资源采购、图书分拣、读者自助借阅和办证等 , 人来人往 , 书借书还 , 都通过这里的数据中心实现 。
许德寿是对数据中心机房再熟悉不过的人 , 他是光明区图书馆的第一批员工 , 自2012年7月毕业后便进入图书馆工作 , 一直从事图书馆信息技术工作 。 而在他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 , 随着商业社会的愈发繁荣 , 互联网的兴起 , 图书馆已不再固守传统借阅方式 , 数字经济时代 , 图书馆服务读者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
“图书馆的智慧化应用离不开数据中心的支持 。 ” 许德寿说:“依托于‘智慧大脑’提供的海量数据 , 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挖掘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 为不同读者定制不同的书籍清单 。 例如不同的成长阶段 , 适合阅读的书籍;不同的阅读偏好 , 喜欢的书籍;不同的学习需求 , 适宜的书籍 。 ”
他表示 , 依托图书馆的“智慧大脑” , 图书馆就可以从为读者提供借书的被动服务 , 变成为读者提供针对性荐书的主动服务 , 引导读者阅读更多好书 。
此外疫情也在催化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 , 借助数字技术 , 图书馆的服务和温度得以突破疫情的阻隔 , 将温暖送达每一位读者的心间 。
在疫情期间 , 光明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罗镇桓通过“光明数字文化阅读平台”小程序组织了线上读书会活动 , 上架图书馆的荐读书籍 , 让图书馆的读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也能线上阅读、交流和分享 。 他说 , 数字化的手段可以突破疫情阻隔 , 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 后台的大数据还能进一步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 , 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 让图书馆的服务更有温度 。
建设包容性图书馆 , 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农民工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的故事 , 映射出公共图书馆之于普通人 , 之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意义 , 也引发人们对公共图书馆功能和价值的思考 。 而上一次人们广泛关注公共图书馆的议题 , 还是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清拒绝读者请求 , 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 。 他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馆读书 , 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 ”
图书馆专业学者范并思表示 ,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这样的公共空间 , 没有门槛,一般不收费,不需要资格审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放心地进入 , 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资源和支持 。 他认为这样的公共空间 , 是极其重要的 , 它们是促进社会包容的“城市灯塔”。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 ,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显然 , 一座包容民工、乞丐和流浪者的公共图书馆 , 是才是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公共和公益属性 , 也是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