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图书馆|为建设者亮盏灯、留一处落脚点,公共图书馆的“深圳探索”( 三 )


而在光明区图书馆的二楼 , 正打造一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 , 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亮一盏灯、留一处落脚点 。
再度回望历史 , 近代公共图书馆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 其初衷正是服务产业工人 , 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取知识 。 而深圳是我国外来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 , 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服务于每一位城市建设者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而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给端 , 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
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光明区图书馆已经探索先行 , 以数字化建设率先破题 。 以24小时书香亭为例 , 光明区图书馆在全区布局了71个24小时书香亭 , 为市民提供自助、互联、24小时开放的借书、还书、申办读者证、预约取书等免费服务的文化设施 , 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市民 。
而24小时书香亭数据中心和监控中心正是设在光明区图书馆 , 运营团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供全天候服务 , 响应和处理各项业务需求 。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 我们能够精准掌握各个片区读者的阅读需求 , 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 同时对各个书香亭的闲置书籍进行高效调度 。 ”光明区图书馆24小时书香亭负责人陈家威介绍说 。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 , 公共文化服务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 。 提出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 。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 加强云端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 , 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 , 优化数据反馈模式 。
而深圳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 , 光明区图书馆的数字化探索正走出一条“先行示范之路” 。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程洋